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4479781 上传时间:2022-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共17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武汉轻工大学物流工程与应用课 程 设 计 报 告设计题目:深圳某物流公司仓库仓储中心(入/出库)系统仿真设计姓 名_徐敏_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学 号_ 指导教师 张阐军 2019 年 6月 15日目录专心-专注-专业深圳某物流公司仓库仓储中心(入/出库)系统仿真设计一、 课程设计目的物流工程与应用课程设计目的主要是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及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来解决物流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二、 课程设计性质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实际问题无法运用现行的各种优化方法予以解决,而计算机仿真模拟是解决这类复杂问题的好方法。计算机仿真具

2、有很强的操作性,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三、 课程设计任务通过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利用MATLAB软件程序设计与调试、输入数据分析、实验方案设计、ED仿真软件建模、实验实施及输出结果的分析,并能够运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分析。四、 课程设计步骤1、系统分析(1)分析系统的活动实体和资源实体等;(2)分析输入数据种类和数目。2、输入数据分析(1)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对各类输入数据进行拟合;(2)进行拟合优度假设检验。3、建立模拟模型(1)掌握MATLAB软件的使用,会编写M函数程序进行参数计算;(2)要求用ED仿真软件建立配送中心仿真模型,并进行

3、仿真数据收集、分析、处理;(3)要求图形表达清楚,并运用文字、统计报告等适当形式进行说明。4、模拟实验设计(1)MATLAB软件编程;(2)计算能够达到模拟精度要求的模拟次数;(3)设计模拟结果统计表格。5、模拟实现根据第5步确定的模拟次数进行模拟,并将每次模拟的结果保存到第5步设计的统计表格中。6、模拟结果可靠性分析为了保证模拟结果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要对实际模拟的结果再次进行验算。7、管理决策分析(1)出入货作业过程分析;(2)设备利用情况分析。五、 课程设计方式1仿真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数据采集相结合;2数学建模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物流仿真软件应用。六、 设计背景深圳某物流公司仓

4、库仓储出库系统仿真设计 深圳某物流公司有一仓库,其仓储系统的进货作业过程如图所示:在进货作业过程中,发货司机将进货单交给仓库主管,仓库主管负责组织收货入库。货物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出现缺少或损坏等均由司机负责,司机通过检验后,由人工将货物卸下车,然后用叉车(1台)将货物搬运至仓库检验区(搬运3)。仓管验收合格后,叉车(1台)将货物搬运至仓库入库区各巷道口(搬运4)。在入库区,用巷道机(3台)将货物上货架。司机锁好车门去办理车辆放行手续。现要对该系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对该进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服务成本。设计数据:送货司机到达时间间隔0.41.43.78.011.618.0 22

5、.837.20.41.43.78.411.618.024.038.00.41.43.78.412.018.424.438.80.41.43.88.412.418.824.441.20.61.64.08.412.418.825.242.00.61.64.08.812.818.825.242.00.61.64.08.814.019.225.642.40.61.64.08.814.019.626.043.60.61.64.49.214.019.626.044.00.61.64.49.214.419.626.044.40.61.64.49.214.419.627.644.80.61.64.49.214

6、.420.027.646.80.62.04.49.214.820.028.047.20.62.05.29.214.820.028.849.60.82.45.29.615.220.428.849.60.82.45.210.015.220.428.851.20.82.45.610.015.220.429.653.20.82.45.610.015.220.830.055.20.82.45.610.015.220.830.457.60.83.26.010.015.621.230.860.41.23.26.010.416.021.231.668.81.23.26.010.416.021.233.673.

7、21.23.26.010.416.421.634.478.41.23.26.810.416.421.634.81.23.67.210.417.222.035.21.23.67.610.817.222.035.21.23.67.611.217.222.436.01.23.67.611.217.622.837.2控制室打单时间:服从均值为5,方差为2的均匀分布。进(发)货司机从控制室到仓库的时间:2分钟拣货时间:服从均值为10,方差为2的均匀分布。搬运1时间:255 搬运3时间:203司机验收时间:5分钟 仓管验收时间:5分钟搬运2时间:服从均值为25,方差为5的均匀分布。搬运4时间:服从均值为2

8、0,方差为4的均匀分布。货物上车时间:10分钟 货物上架时间:8分钟办理放行手续时间:2分钟七、 系统边界(1)模拟过程的确定。发货过程从司机到达配送中心开始,到司机办完放行手续结束。进货过程从司机到达开始,到货物上架为止。也就是说,模拟过程只包括在配送中心内部发生的过程(模拟过程不考虑盘点过程),不考虑货物的运输过程。(2)由于深圳某配送中心的工作时间主要在上午8点到晚上8点,因此将模型定为以12小时为周期的终止型模型。(3)系统实体包括配送中心内所有设施、设备和工作人员。(4)由于订单处理工作由运输部完成,因此系统模拟对订单处理工作不予考虑,仅考虑配送中心的实体作业过程。(5)系统采取发货

9、优先的原则,因此进货作业和发货作业在路径上的干扰可不予考虑。(6)为了简化模型,把配送中心内的所有货物当作一种货物进行模拟。八、 建立模拟模型1. 流程处理:(某配送中心作业管理系统流程图)2.实体划分活动实体:发货司机、进货司机固定实体设施:巷道机、进货叉车、卸货工人队列:配送中心控制室、进货区、发货区、货架出入口存储器:发货叉车、控制室工作人员、高位货架九、 输入数据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1. 配送中心送货司机的到达间隔时间统计数据表0.41.43.78.011.618.0 22.837.20.41.43.78.411.618.024.038.00.41.43.78.412.018.424

10、.438.80.41.43.88.412.418.824.441.20.61.64.08.412.418.825.242.00.61.64.08.812.818.825.242.00.61.64.08.814.019.225.642.40.61.64.08.814.019.626.043.60.61.64.49.214.019.626.044.00.61.64.49.214.419.626.044.40.61.64.49.214.419.627.644.80.61.64.49.214.420.027.646.80.62.04.49.214.820.028.047.20.62.05.29.214

11、.820.028.849.60.82.45.29.615.220.428.849.60.82.45.210.015.220.428.851.20.82.45.610.015.220.429.653.20.82.45.610.015.220.830.055.20.82.45.610.015.220.830.457.60.83.26.010.015.621.230.860.41.23.26.010.416.021.231.668.81.23.26.010.416.021.233.673.21.23.26.010.416.421.634.478.41.23.26.810.416.421.634.81

12、.23.67.210.417.222.035.21.23.67.610.817.222.035.21.23.67.611.217.222.436.01.23.67.611.217.622.837.2控制室打单时间:服从均值为5,方差为2的均匀分布。进(发)货司机从控制室到仓库的时间:2分钟分析以及检验:1 柱状图法:通过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后,得到送货司机到达间隔时间柱状图显然,这个柱状图的形状与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曲线的形状十分相近,因此有理由假设所分析数据属于指数分布。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指数分布是一种连续概率分布。指数分布可以用来表示独立随机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如旅客进机场的时间间隔等。许多电子产品的寿命分布一般服从指数分布。有的系统的寿命分布也可用指数分布来近似。它在可靠性研究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布形式。指数分布应用广泛,在日本的工业标准和美国军用标准中,半导体器件的抽验方案都是采用指数分布。2.点统计法按点统计法原则,先计算所分析数据的均值、方差和方差系数如下:均值:X(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