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11229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运城市河津永民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而东西方文化也确实有不少差异。如东方(主要指中国)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其本源来讲,也许不相伯仲,但从其传承、演变和发展来看,却有很大不同。 西方的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这里的“罪”主要是指人性的弱点,尽管这些弱点很可能导致人犯罪,但与汉语中的“罪”所指的作奸犯科不是一回事。这里的“罪”不如说是“欲”,只有时刻警惕和节制这些欲望,人才不至于犯罪。西方的罪感文化正是由此发端,逐渐形成原罪文化的

2、核心内涵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中国的耻感文化若按其本义来讲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似乎相差无几,所谓“知耻近乎勇”,若作“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阐释,并将“耻感”当作善恶、是非、美丑的辨别标准,那当是不错的。但国人对“耻感”的阐述常常比较笼统。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封建集权的演变,这种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之后,之所以不肯渡乌江,完全是因为他的失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里本原的耻感文化已经被“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给异化了,并逐渐蜕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不过,项羽毕竟还知道羞耻,倘若换成刘邦呢?他会“不肯过江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偏偏就是这样

3、一个无耻之徒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成了我们汉族的“高祖”。“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如此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耻”便比“知耻”更得人心,耻感文化便也逐渐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西方的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而由之所生成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导向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对于个人来讲,正因为自身来到世上就带有原罪,所以忏悔意识就不可或缺;对于国家来讲,正因为每一位官员也无不带有原罪,一旦权力在手,就很可能将这种潜在的罪行释放出来祸害广大民众。因此,对权力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时刻监督和制衡权力,也只有这样,原罪才不至于生发成罪行。尤其是经历了文艺复

4、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罪感文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共识,并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比如德国,经历了二战之后,全国上下都认真进行了反省,并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全世界尤其是向受害最深的犹太人谢罪。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就大相径庭了,至今也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原因恐怕正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 耻感文化就其本原意义来讲,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此类道德自律能靠得住吗?如果“耻感”指的确乎是“羞耻之心,义之端也”,那自然是不错的。可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往往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于是,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

5、不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东西方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的两种文化,却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在传承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对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也应该虚心认真地吸纳,相互融合并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3期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有删改)7下列关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起源有很大相似之处,彼此在传承、演变和发展方面也具有相同的地方。B. 东方耻感文化中的“耻”其本义指“羞耻之心”,西方罪感文化中的“罪”主要指能导致人犯罪的人性弱点。C. 东方耻感文化从本原意义上看,它强调人的道

6、德伦理;西方耻感文化则重视克制“原罪”,不让其生发成罪行。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罪感文化逐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东方耻感文化在封建集权的演变中逐渐沦为面子文化。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罪感文化中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尽可能谨慎地不让“原罪”变成罪行,因此西方社会也没有犯罪。B. 在项羽看来“耻”的含义不是“知错而改”,而是“败者为寇”,成为“寇”是他最大的耻。因此,项羽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江东,但他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C. 日本之所以至今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上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耻

7、感”定位在战败上。D. 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耻感文化朝着“变异”的方向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对“耻”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9从全文来看,下列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A.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社会价值或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影响社会的发展。B. 中国所特有的“面子文化”的形成,与耻感文化在发展过程受封建社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功利性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有关系。C.西方社会强调自由、民主、权力监督与制衡等,这与源起于基督教“原罪说”的罪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D. 中国的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可见我

8、们不仅要反思自己文化的不足,也要学习西方罪感文化以拯救耻感文化所失去的灵魂。参考答案:7.C A“彼此在传承、演变和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属曲解文意。 B原文是“很可能导致人犯罪”,属绝对化。D“东方耻感文化在封建集权的演变中逐渐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属以偏概全。8.D A项,“因此西方社会也没有犯罪”错,属无中生有。B项,“但他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不符合项羽的对“耻”的理解,属无中生有。C项,从原文“其文化上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但不是“就是”,属绝对化。9.D原文最后一句话讲“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并非“拯救耻感文化所失去的灵魂”,属于张冠李戴。2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黄 昏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色。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亳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一致。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空出

10、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土,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住处,我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

11、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打算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我要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听了这句话,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

12、荒唐。”年轻人在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是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一块新的香皂。”想到这里,葛尔特

13、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如您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十先令的金币”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14、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一块香皂。” (有删改)9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句话。(20字内)(2分)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意味深长。(2)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11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性格特征。(3分)12

15、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以“黄昏”为题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9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或“不能武断地给人下结论”,“不能无端怀疑别人”等。(意思对即可)10“沉寂”反映了年轻人对葛尔特茨比的试探,希望能得到他的同情;也表现了葛尔特茨比对年轻人所讲故事有无破绽的思索。(2分)“高傲”表现了年轻人对自己心虚的掩饰,对葛尔特茨比的不满。11失意落魄。在他看来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戒备心强。他对年轻人的故事始终持有怀疑态度,保持警觉。善良热心。发现掉落的香皂后赶快去追赶年轻人并借钱给他。善于自我反省。反省了自己自作聪明,仅凭一时的情况给人下判断。(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只写出性格特点但未结合文本分析酌情扣分)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创设了特定的情境。为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模糊、昏暗、清冷的背景。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黄昏,老人才未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识破”,葛尔特茨比才能意外发现香皂,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旨。是葛尔特茨比沮丧心情的写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有概括要有简要分析,没有分析酌情扣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