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10485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

2、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

3、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4、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

5、当的一项是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2.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

6、展。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D. 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D. 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

7、该对其有敬畏之心。参考答案:1. B 2. A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概念理解的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时先要看清让理解的概念是什么。然后通过认真阅读文章的内容与考项进行逐个比对即可得出答案。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选项偷换概念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

8、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意理解的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章的内容,然后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题干: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考生一定要注意题干是围绕着书法艺术设问的,选项A“所答非所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意思的推断和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根据对文本的推断和理解准确解读各个选项中的内容。A“全本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

9、的文字,完成小题秦汉时期的反腐败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为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为废令也。”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

10、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

11、,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

12、元封元年,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编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

13、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C汉代官员回避制度,就是“三互法”。“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

14、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建立了举报箱制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尸位素餐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B秦朝的御史大夫和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

15、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参考答案:1C2D3C1试题分析:C项,监御史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故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D 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故选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C “见知故纵之法”是为了促使上下级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举报。故选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