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10183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烟台市招远辛庄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魂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

2、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

3、,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无限之生”的界线)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超人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月光等。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在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

4、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月光中的那位青年维因,他觉得社会是充满了悲凄苦痛的,他本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既乏味又无聊,他很想把自己与美丽的大自

5、然调和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使他想要选择一处极美的风景,在他的内心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时候,骤然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繁星五三) 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清新优美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称她是一位小说家。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

6、: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节选自冰心传作者肖凤)(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冰心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探索人生道路出发,以写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B.在接触泰戈尔的诗句和思想之前,冰心的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C.1920年八、九月间,冰心连续写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

7、限画诗等三篇散文,表达她学习圣经和读泰戈尔的感受。D.冰心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不论是她的问题小说、哲理散文,还是清新的小诗,都体现着一种博大精深的爱。E.当冰心发现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时,也曾被烦闷苦恼的情绪所困扰,但她始终不放弃希望。(2)青年时期的冰心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6分)(3)在这篇传记里,作者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地变换,请举例说明为什么?(6分)(4)作者曾在写作本文前征求了传主的意见,冰心只是说:“真希望写得能够像我。”你觉得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吗?为什么?(8分)参考答案:(1)选D得3分;选A得2分;

8、选E得1分。(2)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的影响有:泰戈尔思想;基督教博爱的思想。 她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主要有:人生的意义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能否(如何)用母爱、童心、以及自然的美来解除人生的痛苦。 (“人生的意义”“母爱、童心、自然美”是关键词)(两问,每问3分)(3)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传主,所以用不同的称呼。(2分)开头称冰心为“十九岁的冰心”“十九岁的姑娘”表现了受到泰戈尔和基督教影响时正年轻;称其为“青年女作家冰心”则说明了冰心在文学上的多方面的成就;而称冰心为“年轻的女哲人”则偏重于表现年轻的冰心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至少举出两个例子,每个例子2分)(4)答案一:

9、我认为本文达到了冰心所期望的真实的要求。(表明观点1分) 这首先表现在内容的真实上,本文既充分的表现了传主青年时期所取得文学成就,也不避讳传主在追求探索的过程那种矛盾与苦闷的状态;(内容真实,3分) 其次是表达的真实,本文在表现她的文学成就,特别是表现她的矛盾与苦闷时,大量引述了冰心的原著,以翔实的材料来印证当时的思想状态,这都增强传记的真实性。(表达真实,3分) 这正是冰心本人的愿望,做到了“真”,就这点而言,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回应问题1分) (不出现内容真实,表达真实,能答到“真实反映当时的矛盾状态,引述原著”此二点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认为没达到要求的,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亦

10、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蓝眼老人张炜我第一眼见到他实在是吃了一惊。老人个子很矮,不会超过一米六五,而且真正是瘦骨嶙峋,衰老不堪。实际上他只有六七十岁。他走起路来蹑手蹑脚,像踩在云朵上一样颤颤悠悠。我注意到他露在黑色袖管外面的一双手和半截胳膊,皮肤皱得厉害,近乎透明,青青脉管清晰可辨。最使我感到异样的是那双眼睛:竟是蓝色的,或者是灰蓝色的,很大很圆。他看着我,神情非常专注亲近,但带着一丝警觉。他伸出手,用力握住我的手手力很大,就像整个人一样令我吃惊。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经人介绍,受雇于某个部门作史志编撰工作。很长时间以来他都是独身一人。好像他在这个犄角上来来往往,干什么都可以

11、,干什么都可以活下去。难以想象的粗活,以至于眼前的这种需要文心纤细的工作,对他来讲差不多都是一样。他曾经是一位教师,教过小学和中学,后来又不知什么原因失业了。有很长时间他不得不流浪打工,甚至靠讨要度日。他在教书的时候结识过一个女人,但她不久就离开了同时还让他失去了住所,所以当年有一多半时间要在牲口棚、打工者的通铺或田野的草垛中,在庄稼地和泥沟里过夜。人们说最奇怪的是,当这个人从一些肮脏不堪的地方钻出来时,身上总是非常洁净。他全身上下未沾一丁点草屑和泥土。他常常几个月的时间弄不到一分钱,但即便这样,也没人发现他从果园和庄稼地里偷过一点食物。他的食物都来自劳动,或直接的乞讨。在他眼里,乞讨同样是一

12、种体面的、讲得过去的职业。也就是在这样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遇到了又一个女人,一个命运和他差不多的女人。他们一起游荡、找事情做。这时候他才觉得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于是他就立志要盖一座房子。这对于他简直是个太大的奢望。可是他执拗得很,每天有一点儿时间,就在收获过的庄稼地里忙碌。原来他在寻找遗落的砖块石头。他不停地收集,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攒起了足够的砖石。接着就开始垒屋。有那个女人做帮手,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他自己。自己设计,自己打基,一点一点砌墙。就这样,三间屋子盖起来了,他没花一分钱,却耗去了两年多的时间。新房落成的同一个月份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女人没有奶水,他就到海河沟汊里寻一些富含蛋

13、白质的动物。而他自己吃的多是菜叶,是一些食物屑末。一年之后,他的女人还是死去了。他把女人亲手埋葬在离新房子不远的地方。孩子好不容易跟他长到了三岁,最后却因为一次严重的食物中毒,抢救未成死亡。孩子也埋在了母亲旁边。像刚开始一样,剩下他一个人在大地上徘徊。在贫困到极点的生活中,他仍然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一直想。因为他觉得不能这样白白度过宝贵时光。有一次,他在一个村镇夜晚的场院上看到了放幻灯片,似乎从中受到了启发。然而放幻灯需要一台机器,需要电,这些他都没有。想来想去,他用拣来的木头做了一辆地排车,又像琢磨盖屋那样动用巧思,在车子上做成一个暗箱,两端再挖上方孔:当这车子支起时,两个方孔就与太阳形成了一

14、道直线光源有了。他又把自己收集的一些碎玻璃片切割成大小统一的一叠。细细绘上故事,一一插到暗箱的方孔上这就可以在遮光的一面墙壁上放出幻灯。这奇特的装置被他拉着走遍了大街小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当然还有许多老人、成年人。他在幻灯片上绘制的都是一些科学常识,模范人物。这样一直延续到被聘去做史志编撰。于是他有了一点儿工资。微薄,却令他极为珍视。他从食堂打饭,从来都是一块咸菜一个窝头,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省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买来了成套的外语教学录音带和课本,以及其它书籍。他把这一切都小心地包好,放在柜子里,说将来有一天要把它们送给一所学校。因为机关减员,到处人满为患,这个老人的去职只是个时间问题

15、。可他自己并没想到这些。因为他在走廊上步履依旧,神情依旧。他根本就没有失业的忧虑。到时候他又要回到野地里去了,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屋子,像过去一样。2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3分)A、开头叙写“我”第一眼见到老人时的感受,并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B、难以想象的粗活和需要文心纤细的工作,老人都能做好,可见他性格好、适应能力强。C、走投无路之时,老人宁可乞讨也不偷窃,在他看来,乞讨是体面的、讲得过去的职业。D、老人自制放映幻灯的机器,走遍大街小巷,深受人们的欢迎,因此被聘去做史志编撰。E、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人的曲折经历,语言质朴,但包含着对老人的尊敬之情。24、结合全文,概括蓝眼老人形象特征与精神品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