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6372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一时

2、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法律的推行,

3、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13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D奥

4、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4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15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

5、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剥洋葱与文学自述的困境格拉斯获得诺贝尔奖有两大原因:瑞典学院在授奖理由中强调,铁皮鼓是纳粹德国数十年的语言和道义毁损之后的新开端,此其一;其次是他在德国艺术界无出其右的地位。充满嘲讽的成长小说铁皮鼓是后战争时代德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的不同凡

6、响之处是,纳粹不是作为一些人鼓吹、其他人接受的意识形态出现在该书中的,没有用反法西斯主义的妖魔化手法来追述历史,而是不紧不慢地把法西斯主义呈现为日常生活,即那些感到窘迫和委屈的人之麻木的日常生活。该作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生活,在审美、道德和主题上刮起一阵飓风,使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格拉斯写完“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和鼠狗年月)之后无须发表任何作品,铁皮鼓已经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1999年,他从电话里获悉自己获得20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奖时,正准备开车去看牙医,而且也没有改变主意:“日子还得照样过。”然而,他于2006年发表了没有标明文学类型的作品剥洋葱,立刻引起轩然

7、大波。这一颇似自传的作品记述了作者1939年至1959年的经历,除了诸多有名的和不太有名的格拉斯生平外,作者第一次披露自己在1944年以后自愿为纳粹党卫队效力的历史,承认自己曾坚信纳粹,坚信纳粹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我对这些年的事保持沉默,这让我感到很压抑,这是我写作此书的原因之一。我得开口,终于说出来了,”这是格拉斯对自己公开忏悔的解释。正是这一点成为后来许多争论的焦点之一。揭开加密人格及其往事的层层遮盖,让密码找到自己,这就是剥洋葱的目的,同时也显示出理想的文学自述的困境,或曰文本与各个事件之间所留下的许多空白点之间的矛盾,就像剥洋葱一样:“剥去一层,露出的还是饱满而透亮的洋葱,洋葱自己对此

8、一无所知。只是残缺不全的文本之间的空白点,除非我来点明那些看不透的地方,并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格拉斯:剥洋葱)“空白点”是伊瑟尔“效应美学”的中心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之原则上的“不确定性”。即便格拉斯不可能完全重构经历,但他认为文学创作是其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我一页一页地继续活着,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格拉斯:剥洋葱)剥洋葱引发了一场伦理讨论,也就是后现代向另一种文学的转折,即决定一部文学作品之地位的不只是审美价值,还有伦理价值。狂风暴雨式的批判不只是刺痛了格拉斯本人,剥洋葱的效应也使不少人流泪。在激烈的争论中,有人主张对格拉斯多一点理解,人们不能忘记格拉斯全部作品的文学意义和审美

9、品质。从总体上说,当时基本上没人有时间把剥洋葱看做文学作品来分析。就素材和表现手法而言,它其实是作为“但泽三部曲”的补编来设计的。作品的不少地方写得很动人,比如三重饥饿:战后(战俘时期)真实的饥饿;青年时代(战后废墟时期)的性饥饿,即他如何在所到之地寻花问柳;最后是在柏林、杜塞尔多夫和巴黎所表现出的艺术饥饿感,他一定要成为艺术家。德国文学批评“教皇”赖希-拉尼茨基在抨击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铃蟾的叫声(1992)时所作的断语似乎还未过时:“他的王位令人担忧地动摇了,但并未受到真正的威胁。似乎没人要与君特格拉斯争夺他在我们文学舞台上的地位。” (节选自读书2011年第1期,有改动。)6下列对“剥洋葱”

10、这一审美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剥洋葱”的目的就是揭开加密人格及其往事的层层遮盖,让密码找到自己。B“剥洋葱”是一种理想的文学自述的困境的体现,也即文本的各个事件之间所留下的许多空白点之间的矛盾。C“剥洋葱”就是在阅读中不断让文学创作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的过程。D“剥洋葱”就是由作者点明那些残缺不全的文本之间的不确定性,并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的过程。7下面对格拉斯文学成就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铁皮鼓的创作成功确立了他在德国艺术界无出其右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B格拉斯获诺贝尔奖的理由之一是,德国文学的“语言和道义”遭到纳粹统治的毁损,而格拉斯却重建了崭新的“语言和道义”。C铁皮鼓不紧不慢

11、地把法西斯主义呈现为日常生活,即那些感到窘迫和委屈的人之麻木的,日常生活,这成为它不同凡响之处。D剥洋葱引发了一场伦理讨论,有人主张对格拉斯多一点理解,不能忘记格拉斯全部作品的文学意义和审美品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格拉斯曾坚信纳粹,坚信纳粹能够取得最后胜利,表面上是“忏悔”,但从他的作品的写法可以看出他并未真正否定纳粹主义。B虽然剥洋葱没有标明文学类型,但实质上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为作品记述了自己1939年至1959年的经历。C作者写剥洋葱的目的,就是借文学之笔来写压抑在心中多年的沉默,从而让自己获得一个公开忏悔的机会。D在众人对剥洋葱进行批判的时候,德国文学批评“

12、教皇”赖希-拉尼茨基却认为还没有人“要与君特格拉斯争夺他在我们文学舞台上的地位”。参考答案:6D 7B 8C6A是对剥洋葱这部作品的理解而不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B偷换概念。C不是在“阅读中”,而是“作者在创作中”。7B项“重建了”使用错误,原文是“新开端”8A是真正的忏悔,作品的写法是“是纳粹德国数十年的语言和道义毁损之后的新开端”,可见他的主张是与“纳粹主义”有着本质不同的;B原文是“颇似自传的作品”;D这是在发表剥洋葱之前的1992年针对他的另一部作品铃蟾的叫声所作出的评价。3. 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

13、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

14、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

15、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