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3406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

2、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

3、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

4、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

5、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B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C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D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2下列理解和分析,

6、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B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已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D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20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B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C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变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D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参考答案:1、D(答非所问,且“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

8、未能幸免“的表述有误,应为“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见第3段)2、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在文中无依据。)3、C(“只要就”表述有误应为“只有才”;还有“将其说清楚”的表述有误,应为“纠正上述并不轻微错觉”。见第5段)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佛手之香肖复兴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

9、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我是大老远从山东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 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 我不知道佛手能不能称之为水果?它可以吃,记得那时我偷偷掐下它的一小角,皮的味道像橘子皮,肉没有橘子好吃,发酸发苦,很涩。那时,我查过词典,说

10、它是枸橼的变种,初夏时开上白下紫两种颜色的小花,冬天结果,但果实变形,像是过于饱满炸开了,裂成如今这般模样。它的用途很多,可以入药,可以泡酒,也可以做成蜜饯。那时我买的那个佛手没有摆到过年,就被父亲泡酒了,母亲一再埋怨父亲,说是摆到过年,多喜兴呀。 以后,我在唐花坞和植物园里看到过佛手,但都是盆栽的,很袖珍,只是看花一样赏景的。插队北大荒时,每次回北京探亲结束都要去六必居买咸菜带走,好度过北大荒没有青菜的漫长冬春两季,在六必居我见过腌制的佛手,不过,已经切成片,变成了酱黄色,看不出一点儿佛指如仙的样子了。 我们中国人很会给水果起名字,我以为起得最好的便是佛手了,它不仅最象形,而且最具有超尘拔俗

11、的境界。它伸出的杈杈,确实像佛手,只有佛的手指才会这样如兰花瓣宛转修长,曲折中有这样的韵致。敦煌壁画中那些端坐于莲花座上和飞天于彩云间的各式佛的手指,果真和它几分相似。前不久看到了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那伸展自如风姿绰约的金色手指,确实能够让人把它们和佛手联系一起。我买的这个佛手,回家后细细数了数,一共二十四支手指。我不知道一般佛手长多少佛指,我猜想,二十四支,除了和千手观音比,它应该不算少了。 我把它放在卧室里,没有想到它会如此的香。特别是它身上的绿色完全变黄的时候,香味弥漫了整个卧室,甚至长上了翅膀似的,飞出我的卧室,每当我从外面回来,刚刚打开房间的门,香味就像家里有条宠物狗扑了过来

12、一样,毛茸茸的感觉,萦绕在身旁。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水果都没有它这种独特的香味。在水果里,只有菲律宾的菠萝才可以和它相比,但那种菠萝香味清新倒是清新,没有它的浓郁;有的水果,倒是很浓郁,比如榴莲,却有些浓郁得刺鼻。它的香味,真的是少一分则欠缺,多一分则过了界,拿捏得那样恰到好处,仿佛妙手天成,是上天的赐予,称它为佛手,确为得天独厚,别无二致,只有天国境界,才会有如此如梵乐清音一般的香味。西方是将亨德尔宗教色彩浓郁的清唱剧弥赛亚中那段清澈透明、高蹈如云的哈利路亚,视为天国的国歌的,我想我们东方可以把佛手之香,称之为天国之香的。这样说,也许并非没有道理,过去文字中常见珠玉成诗,兰露滋香;我想,香与花

13、的供奉是佛教的一种虔诚的仪式,那种仪式中所供奉的香所散发的香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金刚经里所说的处处花香散处的香味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它的香味那样持久,也是我始料未及。一个多月过去了,房间里还是香飘不断,可以说没有一朵花的香味能够存留得如此长久,越是花香浓郁的花,凋零得越快,香味便也随之玉殒色残了。它却还像当初一样,依旧香如故。但看看它的皮,已经从青绿到鹅黄到柠檬黄到芥末黄到土黄,到如今黄中带黑的斑斑点点了,而且,它的皮已经发干发皱,萎缩了,像是瘦筋筋的,只剩下了皮包骨。想想刚买回它时那丰满妖娆的样子,我感到的却不是美人迟暮的感觉,而是和日子一起变老的沧桑。 它已经老了,却还是把香味散发给我

14、,虽然没有最初那样浓郁了,依然那样的清新沁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老得像母亲。是的,我想起了母亲,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佛手的时候,母亲还不老11、文章题目是佛手之香,却从佛手的形、色、滋味写起,这样写好在哪里?(3分)答:_。12、品味文中加点词语,并简析不同的人面对佛手的不同情感。(4分)百无聊赖:_丰满妖娆:_13、为什么把这种水果起名为佛手?请结合文章简述其理由。(4分)答:_14、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是对“佛手之香”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从写法与作用的角度阐明理由。(4分)答:_15、文章结尾,作者由佛手想到母亲,涵义隽永,情味深长。结合全文,这样联想的依据是什么?(5分)答:_参考答案:11、文章写佛手形状难看,颜色青黄,滋味苦涩,是为下文写佛手之香的清新、浓郁、持久作铺垫。从反面入题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烘托中心的作用。12、(1) “百无聊赖”:形容佛手躺在竹篮里,无人问津的样子,表现路人对佛手不感兴趣。(2) “丰满妖娆”:形容佛手刚成熟时的饱满和姿态优美的样子,表现作者对佛手的喜爱。13、一是因为最象形,它伸出的杈杈像佛手一般宛转修长,曲折而有韵致;二是因为它的香味清新浓郁,恰到好处,犹如上天的赐予,具有天国般超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