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3403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中心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从“读时代”走进“阅时代”不管出版人是否愿意,事实是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而且从前起着点缀美化作用的插图,正式成为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较容易赢取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读图时代”。有趣的是,汉语中的“阅读”一词,是“阅”在先而“读”在后,没有人愿意说成“读阅”。“阅”与“读”本来就是不同概念。“阅”本义是用眼睛看,即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

2、息;“读”就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读”固然必先“阅”,即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而“阅”并不受制于语音。所以,只有“读”才真正与传统出版的本质相关。“读”的对象是文,“阅”的对象是图。显然,图像和影像其实是不能“读”的,所以“读图时代”其实应称为“阅时代”。而我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就已经进化得与现代智人相差无几了,从而为阅做好了充分准备。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信息容量约等于50亿本书,但人的生命周期是不可能读如此多的文字,因此不需要如此耗能的大脑;但处理和存储影像信息以及社交语言信息则需要这样的大脑。即使在睡

3、眠中,大脑也在充分利用时间整理影像信息,于是人才会做梦。视觉器官并不是天生用来接受字符的,而是用来感知影像的。大脑皮层超过1/3的面积用于处理视觉,而图像和影像所包含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大得多。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所以,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以为“阅时代”将妨害智力发展的说法是源于对大脑动作机理的无知。阅是人类的天性,而读则是后天习得的技能。生命体接受光信号的功能至少进化了5亿年,人类接受影像信息的功能至少进化了300万年,而读的能力,人类只练习了几千年,作为个体则不过学了几十年,儿童才学了几年。所以,

4、图能吸引任何眼球就不奇怪了,而儿童喜欢图更是天经地义。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阅的效率越高,那么阅就会成为趋势,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宜时就不可阻遏地迸发而成为潮流。(本文有删改)17.下列不属于作者说“阅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不受制于语音的“阅”,比先将文字符号作为光信号摄入然后解码为语音方式的“读”,让读者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B从大脑动作机理角度看,阅图时,用于处理视觉的大脑皮层的兴奋面积远大于读文时,“阅时代”将使人更加聪明。C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版物中的文字越来越少,章节越来越短,插图越来越多,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方兴未艾,更受青睐。D阅是人类的天性,阅功能的进化时

5、间远远多于读能力的练习时间,阅的天性总是在条件适当时迸发而成为潮流。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插图正成为图书内容表达的组成部分,不再具有从前那样的点缀美化作用。B“阅”图比起“读”文更直接快捷,这也是图小说、绘本、图文书流行的一大原因。C大脑在接受光信号、图像和影像信息等功能上的进化促使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D因为图书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文字多,所以“阅”图儿童会比“读”文儿童更聪明。参考答案:17.C 只是陈述事实,非作者断言的根本理由。18.B ( A“不再具有”之说过于绝对;C.原文未涉及“成年人比儿童更喜欢读图”的说法;D.强加原因且过于绝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6、成1922题。花 旦胡 炎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是叫花旦去演出的。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大厅里,舞台很小,一桌桌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之后,就是猜拳声、嬉笑声。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状的饺子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该你了。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地走上前台。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

7、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那是花旦的脸。花旦的脸很俏,花旦的脸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

8、融的除夕。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不会喝酒。领导不信,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不可。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那位领导一把拉住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

9、。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呸,不识抬举!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

10、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还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选自小小说名家欣赏,有删改)19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花旦的形象特点。(4分)20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下面的两个语句。(4分)(1)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2)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一下。21文章中画线部分,插入花旦的心理描写,请简要说明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4分)22文中人物都无名无姓,仅用其社会

11、角色或官职来代替,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参考答案:19演唱水平高;脸蛋俊俏;珍惜家庭温馨的生活;不畏惧权势(不畏惧世俗、纯洁坚贞);淡薄名利;勇敢果断;对艺术纯真的坚守。(1点1分,写出其中任4点就行,意思对即可)20(1)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局长对花旦有很高的期望值(从侧面写出了花旦人美歌也美)。(2)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口哨”比喻成“刀片”),形象地说明了这轻佻、尖锐的口哨让花旦感到自己人格受到了侮辱(没有获得应有尊重,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手法1分,理解1分。意思对即可)21对比中突出花旦对演唱的态度和认识,以及除夕对家庭温馨生活的珍惜;委婉地点出了大厅里的氛围

12、,在花旦看来,和旧时的堂会有相似之处;既和开头斗室里包饺子的温馨生活相照应,也为下文有关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交代、暗示),使下文情节的发展有其合理的逻辑;有助于花旦高尚形象的塑造,能很好突出文章的主题。(1点1分,合理即可)22人物的角色或官职决定人物的言行,这样安排更有利于情节的展开,读起来自然顺畅。比如花旦作为演员,除夕也该参与演出,而作为妻子和妈妈珍惜家庭温情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领导大权在握,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言行粗俗不堪,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指向情节】作者这样安排意在告诉读者,每个人都得以某种角色或官职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同时言行也受到这种角色或官职的影响和左右,这是一种客观存

13、在。 【指向环境】作者这样安排有利于塑造某类人的群体形象,本文主要展现的是某类领导的丑恶嘴脸,以及像花旦这类小人物的生活际遇。 【指向人物】本文主要表现世俗对艺术的亵渎和下层小人物的抗争;其实更应看到,一旦某些人担任了某种官职,那么人性中某些美好的东西往往就会异化,因而这样安排既加强了讽刺效果,又体现出主题的深刻性。【指向主题】(1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3.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

14、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1

15、4.文中画线的“特殊知识阶级”指的是( )A.遗老 B.教育家 C.文学家 D.留学生15.文章开篇对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的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际是触发思考的导线。B.“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独特功能的描述,又是对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的形象抨击。C.揭示了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的实质形象。D.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死且不动,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文章以此对比得出结论: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奏效,人民的精神是扼杀不掉的。以此说理,形象生动、幽默风趣、透彻深刻。16.下列对“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有这样的愿望,却难以找到十全的好方法。B.人民不像青虫那样简单好对付。C.统治者离不开人民的供养,但是他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将广大老百姓赶尽杀绝。D.纵使统治者可以采用禁止集会、禁止言论,甚至采用砍头杀人的极端手段,最终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参考答案:14.D 15.D 16.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