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2713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等待葛多王 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

2、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嘁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

3、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

4、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

5、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葛多真的回来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在叙述中双线交织,以“葛多”为明线,以“我”为暗线组织情节,构思巧妙。 B小说中“我”由“快要迷糊”到“沉睡的心”“猛跳”的

6、转变展示了“我”的思想变化过程。 C小说将“我”的浑噩平庸,与“葛多”的激情昂扬作对比,在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D小说中插叙吵架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孙俪和“我”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奈、恼怒与妥协。 E标题中的“等待”,既是孙俪对曾经的“我”的等待,也是人们对“葛多”的呼唤。2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4分)答: 3小说通过“葛多”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4分)答: 4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参考答案:1A、D(4分)2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

7、,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1分)烘托葛多年轻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1分)前后照应,触发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2分)3“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暗喻或象征,(2分)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4两种答案。(1)合理。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报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2分)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的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2分)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

8、“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的主题。(2分) (2)不合理。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么?(2分)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等待”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人深思吗?(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

9、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

10、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11、。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因此,卢伟成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植物能将抵抗力或增强代谢的能力转移给人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能将对付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人类。而令人惊异的是,现代人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也许也与植物的影响有关。有人推测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古猿人时,他们吃的食物绝

12、大部分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嫩草,这些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含有与精神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对这样一类有毒物质的抵抗力和忍受力,右撇子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几乎不受有毒植物的影响,而左撇子却因为中毒而大量死去,久而久之,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要远远超过左撇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植物是否干预人类进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要想彻底了解它的所有答案,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选自科学探索,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人类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植物界发生了极快的变化。

13、B学者卢伟成认为,具备了植物与人类进化的同源性这一基础,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可以转移给人类。C人类经常食用当地植物,可能会具备原本不具有的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这一例子体现了适应能力从植物到人的转移。D卢伟成认为植物和人类之间的适应力的转移,既有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也有通过某种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完成的间接转移。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植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部分科学家认为,人们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停止从中摄取特殊物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B人与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都可能对环境形成适应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代代相传。C缺碘的环境中,人吃了具有抵抗缺碘

14、能力的植物,就可能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D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远远超过左撇子,植物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确定人类能从植物中通过间接转移获取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的转移,并加以利用,将对人类进化产生很大的影响。B人类通过吃某种食物,具有了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抵抗缺碘的能力,因此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这一物质能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传递给人类。C要想彻底了解植物是否影响人类进化的所有真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D植物给人们提供食物,有的学者还提出植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类进化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植物、善待自然。参考答案:1(3分)B 原文是有转移的可能性。2(3分)B 不符合题干要求。3(3分)D 强加因果,从原因难以得出这个结果。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a)题。(25分)教育家吴汝纶 吴汝纶曾入廿国落、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甘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砖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然备礼亲自登门又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