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2516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罗山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2、。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

3、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止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

4、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

5、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一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 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 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

6、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B. “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C. 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 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

7、誉。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由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 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 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参考答案:1. D 2. C 3. A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表述的内容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依据。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

8、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浏览选项,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表述错误,原文中分析的原因是“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表述也不对,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这一疑问。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9、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 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

10、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

11、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

12、“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

13、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B. 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

14、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C. 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D. 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B. 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C. 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

15、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D.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B. 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 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D.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参考答案:1. B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不能将”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C项, “摒弃”错。属曲解文意,传统的传播方式虽然有自己的劣势,但还不能完全“摒弃”。此外,“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错。原文没有这种说法,属无中生有。D项,“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