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194942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峰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但是与此同时,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为此后的文明发展轨迹指明了方向,很多其后的中华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佛教带来了新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仅仅从政治史的层面讲,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在数百年中,对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方面。又比如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

2、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祀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佛教出现之后,在官一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宗教(神圣)空间。从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这种空前的文化融合局面,也有极其丰富的文献和图像资料支持。不同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高度融合。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仍然需要深入挖掘和重新审视。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就已经中国化了,并逐渐成为中华文明固有的组成部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3、就面对中国高度系统化的知识系统,所以我们看到,最初的佛教译经,就开始大量借用阴阳五行的词汇和概念,来表达佛教的教义和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家思想,乃至民间文化,都能够看到阴阳术数的元素。很多脱胎于各种知识和信仰系统的谶言,开始逐渐跟道教、佛教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这种影响不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而且对当时的自然知识发展,乃至文学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比如江淹等人的写作,就受到这种知识的影响(参见日本学者松浦史子的相关文章)。关于佛教,现代学者汤用彤说:“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颇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数混杂之余绪。”(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可

4、谓真知灼见。与域外文明高度关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沿着丝绸之路东来的,也包括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等。比如宗教信仰的兴起,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随着龟兹等地的中亚音乐的传入,中土音律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被不断挑战,“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以琴瑟、钟磬为乐器的时代过去了,音乐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华文明更加紧密地和中亚连在一起,各种思想和信仰元素沿着古丝绸之路输入中土。(摘编自孙英刚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5、长期分裂,但是这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取得了重大成就。B. 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重新界定。C. 阴阳术数、谶言因和佛教、道教等知识信仰融合,而对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都产生了影响。D. 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传入中土后,中土的一些乐器被边缘化,音乐进入新的时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B. 文章三个分论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每个立论角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C. 文章阐述域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具有多

6、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D. 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论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力地支撑了论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中的政治术语、君主头衔等方面,可以发现佛教中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和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所产生的影响。B. 中国古代的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显示,佛教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世俗空间之外出现了宗教空间,促进了文化融合,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C. 敦煌和云冈的壁画、雕塑成为文化珍宝,与域外各种宗教信仰和围绕这些信仰形成的观念、习俗和符号等传入中国有密切关系。D.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亚文化传入中国,中国和中亚文化紧密联结;同时中国高度系

7、统化的文化也通过对佛教的影响,传入域外地区。参考答案:1. A 2. C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佛教与中土文明的冲突,给文明的发展带来破坏”错误,文中说的是“文化的冲突、融合,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非是“破坏”。C项,“阴阳术数、谶言因和佛教、道教等知识信仰融合,而对政治思想、自然知识、文学都产生了影响”错误,文中第三段只是说“很多脱胎于各种知识和信仰系统的

8、谶言,开始逐渐跟道教、佛教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这种影响不但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而且对当时的自然知识发展,乃至文学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D项,“中亚音乐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应是没有“中土音乐的五音音律固有的缺陷”。故选A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为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提供论据”错误,从文中来

9、看,文章阐述域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应是为“域外文明与中国文明高度关联这一观点提供论据”。故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同时中国高度系统化的文化也通过

10、对佛教的影响,传入域外地区”错误,该推理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应是“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文中没有信息表明,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传入了域外地区。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

11、、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

12、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

13、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成为中国电影人考虑的关键问题。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对制片公司来讲,产业链条的强化和发展很重要,要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否则电影强国的实现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我国影视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电影发展机会多,未来,中国的影

14、视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对此,马中骏也表示赞同,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和机遇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专业性,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认可。”(选自“央广网”2018年6月19日)材料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重写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鼓吹“告别革命”,大肆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言论通过网络不断地发酵和扩散,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

15、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选自“光明网”2018年4月23日)材料三: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

16、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选自孙向辉“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材料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