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44057838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bai、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今天呢,就为大家推荐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

2、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成心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局部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3、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先前,刚刚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效劳的。因为方案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

4、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答复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开展的有效途径。)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假设无法说明,那么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开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说明

5、:以下例如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那么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照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

6、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

7、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衬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拟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拟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情迸溅。曲终收拨留神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

8、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详细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突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

9、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竭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

10、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衬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衬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那么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11、,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详细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衬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那么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完毕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

12、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开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

13、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

14、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那么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详细,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假设能化抽象为详细,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

15、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详细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方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暴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盘旋,略微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似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辉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