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4015365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统一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参考答案:C2.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

2、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立行省于外、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分割权力,牵制地方重臣,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A项是选官制度,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财政开支的减少在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排除D项。3. 对下框材料中申报月刊刊载的民国二十二年“统制经济”的正解,正确的是:A.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B.措施是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实质是国家干预实行计划经济D.效果是币制改革防止了白银外流参考答案:B 4. 阅

3、读下图所示中国外交活动。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A.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B.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既参加联合国的活动,也发展同第三世界和俄国的关系,由此来看,B和D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主要指的是新时期发展和中国邻国的友好关系,如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对材料的解读也是不准确的。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5.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4、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B.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C.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D.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表明自然经济中自给自足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正确;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表明该地区当时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D项错误;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表明维持

5、小农经济的手工业没有消失,故A项错误;“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表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B项错误。6.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参考答案:B7.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

6、.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参考答案:C8. 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这表明在罗马境内A.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B.万民法取代公民法C.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参考答案:C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伴随疆域的扩大,管辖人口的增多,原有的公

7、民法已经无法满足处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矛盾的需要,罗马公民侵犯外国人的利益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表明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故选C;公元前3世纪公民与非公民存在区别,A表述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取代公民法,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为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C.商邦囤积铜钱置地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参考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两宋的商业;10.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

8、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参考答案:B1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参考答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给材料表现的是由于日本的侵略而被迫进行内迁企业数量在不同时间的信息,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因此B项的说法是错

9、误的,答案为B。12.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参考答案:A13. 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

10、上体现了A.宗法观念的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D.社会治理的僵化参考答案:B“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说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传统的族群社会逐步被取消,B正确;宗法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风俗观念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加强,D错误。14.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A.人民主权B.社会契约C.分权制衡D.君主立宪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

11、,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公共自由”、“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等,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明显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分权与制衡”15.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重大历史事件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

12、71年巴黎公社革命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参考答案:C16.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A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都主张暴力革命C都主张取消君主统治D都主张三权分立参考答案:考点:启蒙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A正确;

13、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革命和改革;也对19世纪以后的亚洲国家有很大影响,如鼓励了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而斗争17. 旧唐书孙伏伽传中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材料不能说明唐朝统治者 A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B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C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D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参考答案:D18.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14、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参考答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中1958年出台的法规明确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近年我国放宽城市户籍政策,从而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此变化反映了我国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所致,故选D。A、B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仅适用于前一种情况,不符合“变化”的题意要求,故排除C。19. 哥白尼写到:“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C.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