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243746019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论司马迁的理想人格 【作者】贾曼 【关键词】理想人格形成因素体现实践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司马迁是西汉盛世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1956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位文史巨匠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都在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理想人格主要体现在平生所著作品和现实的实践中。对于他的作品,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以纪传为主的著作中,司马迁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提炼出众多优秀的人格精神。也就是说,司马迁对人物本身的记载和评价,本意就在努力追求一种理想人格。而司马迁在现实中对人格的实践又将这种理想变为现实,使之具有现实实践的具

2、体性和可能性。他的理想人格,不仅为后世制定文化道德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蕴含的人格力量,更不断激励着古今的有志之士。直到今天,这种理想人格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所影响。人格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和体制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1;在法律上,人格指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在商业领域,人格指容貌、仪表、风度等。总之,人格应是思想、情感、意志和品格的统一体。在中华文化中,人格更侧重于它的道德品质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人品

3、、品格,一个人的为人。史记问世以来研究很多,范围涉及到司马迁的生年、生平、家事和史记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的考证,史记的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评注疏解、名物典章等多个领域。现代,史记的艺术研究和思想研究成为热点。就少量有关司马迁人格研究方面来说,最为著名的研究专著是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这部著作虽然提到了司马迁的人格,但限于文献的不足,论述显得不够清晰、系统和全面。而发表在各级各类期刊中的学术论文,则多数从崇高的理想、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如张晶、梁建邦在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中认为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体现在立志高远,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忍辱负重,舍生取义

4、的生死观;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畏强权、嫉恶如仇的牺牲精神和同情弱小,呼唤真情的正直追求。田平在司马迁的人格精神探析中认为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包括崇高的理想,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忍辱负重,发奋著述的精神;直面现实人生的救世精神和卓然独立、宁死不屈的人格精神。本文则准备另辟视角,从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理想人格五个方面的表述入手,通过对其理想人格形成因素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司马迁理想人格在史记中的表现和在现实中的实践。一、影响司马迁理想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司马迁也不例外。其理想人格的形成与他少年生活的环境、受过的教育、父亲的影响、游历和任职的经历、个人的遭遇等

5、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那里临近黄河,又有著名的龙门山,气势雄浑,是古代大禹治水和先秦时期兵家必争之地。那里也流传着许多神话,其中一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司马迁的故乡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他童年“耕牧河山之阳”2,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故乡的文化使他具有了豪迈灵秀的自然之气。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他曾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后来继任为太史令,又有机会在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上至古老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

6、”,“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的阅读对象”3。大量书籍的阅读不仅使年轻的司马迁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也对他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启蒙作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具有广博的学问修养。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精辟深刻地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主要学派的得失。司马谈对各家学术兼容并包而又倾向于道家,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在这篇论文中,他所表现的思想

7、及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理想人格的形成以良好的启示。“从先秦以来,就流行天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经过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的阐扬、改造,成了汉代的主流思想。”4在思想上,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并对修身方面尤其推崇,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如父亲司马谈一样,同时接受了各家学派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这使他坚持正义,特别是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一种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曾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5,在今天看来,司马迁的思想更切近于现代,他比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

8、。正是在这种进步思想影响下,他的理想人格也更具魅力。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漫游生活,“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漫游和任职的经历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他在接触到广大底层人民生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深刻的人格认知。秦末战乱,群雄蜂起。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跌宕起伏。武帝盛世,汉代士人学子们的建功豪情

9、不但未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而因太平昌隆的环境更加高涨。生活在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天生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现实的残酷使他在未达父亲临终遗愿,未竟终身事业之时,遭遇了李陵之祸。这给他人生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在这之后司马迁更加坚定地著述史记,践行自己理想人格的行为也表现得更加突出。二、司马迁理想人格在史记中的体现李长之先生说,君子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理想人格初露端倪,他说,“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可见,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有五个方面,即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爱

10、人和助人是仁的发端,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树立名誉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立身于世并进入君子的行列。并且这五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的著作,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把自己的思想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在“通古今之变”的同时,也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这些形象既有帝王将相、儒墨诸子,也有刺客、游侠、商贾、方士、俳优,真称得上是一幅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历史社会画卷。司马迁借助这些人物的塑造提炼出众多优秀的道德风尚和人格精神。也就是说,司马迁对人物本身的记载和评价,对人物或褒或贬,或

11、扬或抑的态度,本意就是在努力塑造一种理想人格,表现自己理想人格的取向。(一)修身者智之府也修身者智之府也,即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智(知),说文解字解释为“知,词也。从口矢”,后来引申为智慧、才智。大戴记?四代有“智者民之辅也”。大戴记?曾子制言中有“敬士爱民者是谓智”。荀子?修身有“深知祸福谓之智”。管子?心术有“一事能变谓之智”。管子?宙和有“见人之谓智”。释名释言语有“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世,见微知着也”。老子有“故以智治国”。而司马迁理想人格中的“智”,不仅是聪明才智、谋略机智,更是一种修养德行,通达人生的智慧。“陈丞相世家谋字最重”6,陈平在楚汉对峙时期,施用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

12、,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韩信自立为齐王后,刘邦怒不可遏,陈平则暗示刘邦封立韩信,避免韩信拥兵自重图谋造反。当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又为刘邦设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的危急时刻,陈平又设计使刘邦安然脱险。后来陈豨和黥布谋反,陈平又六出奇计平定叛乱。吕后去世,他又与绛侯周勃合谋,计诛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避免了国家分裂。司马迁在文中不仅借魏无知之口谓陈平乃“奇谋之士”,以“用其奇计策,卒灭楚”、“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用陈平奇计”、“其计秘世莫得闻”、“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迹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

13、谋也”这样的语句多次描写陈平之智,还在文后赞其“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田单列传中齐国田单的智,则突出地表现在作战计谋上。燕围齐国即墨,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田单在牛角上绑有利刃,使火牛在前冲锋陷阵,触人非死即伤,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兵法出奇制胜而闻名的齐墨之战。司马迁称赞田单的用兵之奇时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李景星先生称“见单之奇功,纯是以奇谋济之连用三奇字,

14、将通篇之意醒出”6。以上两传所体现出来的智多指人的聪明才智、机智谋略,而司马迁所强调的智更是一种修养德行,通达人生的智。这种智与其说是委曲求全,不如说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越王勾践世家中的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当越国被吴国灭亡向吴国称臣时,他事奉越王勾践苦心励志、竭尽全力,为他运筹谋划二十余年,最终辅佐越王灭掉吴国,称霸诸侯。当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时,范蠡却毅然隐姓埋名离开了越国。因为他深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越王勾践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乐。之后,范蠡全家一起亲力劳作,整治家产,他们三次搬迁,散财济世,三次成为豪门富户。相比之下,大夫文种的

15、遭遇就悲惨多了,最终被安上“作乱”的罪名,赐剑而亡。而范蠡功成身退,离开越国后不仅富致千金,还被越王分封会稽作为供奉他的城邑。范蠡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司马迁也赞“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正是他内心深处这种能够看清世事、洞彻一切的眼光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7的思想,使他免于一死并名扬后世。像范蠡这样,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所称颂,不能不说他就是司马迁理想中的智者。留侯世家中张良是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追随刘邦以后,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政治远见和高超

16、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不安于声色犬马之乐撤出秦宫,骗取项羽的信任,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作为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他为刘邦出了很多计谋。刘邦也对张良称赞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后来,这句话还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高祖建国后,群臣争功之时,张良却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也极为知足;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又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司马迁认为这些智者为人臣时对君主尽心竭力,辅佐他们获得天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时又抽身隐退,不以功臣自居。应该说,他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