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3222868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笔记整理(共21页)(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 本草经集注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3. 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 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 ,载药 1558 多种5.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载药 1892 种,集 16 世纪以前

2、药学成就的大成。6.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 716 种。7. 中华本草 成书于 1999 年,载药 8980 种。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 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 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

3、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根和根茎类 :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2.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

4、首乌与制首乌等。4. 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1专心-专注-专业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修治(修制)(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1)润 :便于切制。(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3)水飞 :便于煎煮、制剂、服用。.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2)炙:改变药性 ,增强疗效 ,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

5、经。(3)煅:易于粉碎、煎煮。(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5)烘焙:便于干燥。.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1) 煮:减毒,增效(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其它制法(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2)发酵:产生新药(3)发芽:产生新功效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 治疗作用高度概括 的表现形式。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 基本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 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6、毒性等 。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第一节 四气.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第二节 五味 五味 的概念: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五味的 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行气治疗气滞证2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

7、证;芳香辟秽(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 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苦能坚阴(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

8、癥瘕等证;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6)涩味: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浮与沉降的作用: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升浮 多具有 辛、甘

9、之味和温热 之性。沉降 多具有 酸、苦、咸 之味和 寒凉 之性。4 .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1)质地轻 如花、叶,大多升浮“诸花皆升,旋覆独降”(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 ,大多沉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8. 影响升降浮沉的 主要因素 : 炮制、配伍第四节 归经1归经 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第五节 有毒无毒3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 ,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

10、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C某些毒药的用法要加以注意。解表药概述部分【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为发表药。【性能特点】9. 药性:辛味,部分兼苦味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 2.归经:主要归肺、膀胱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为升浮;3. 毒性:细辛与苍耳子为“有毒”之品;【功用与分类】祛风解表-表证(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证(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证【使用注意】6. 不宜过汗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之力较强的祛风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 又致损阳; 若微令汗出, 得汗即止, 则

11、既可使邪气外出, 又可令正气不伤。7. 津血不足者慎用8. 因时因地制宜9. 不宜久煎:祛风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使药效降低。10. 服药宜忌: 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同时还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解表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药性】辛、微苦,温。【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1. 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2. 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 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3.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 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4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10. 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

12、证,阴疽,痰核。桂枝【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1发汗 解肌 ,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紫苏【功用】: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功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4. 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2温中止呕,用治: 素有“呕家圣药”之称。11. 温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12. 解毒:生姜对 生半夏、生南星 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 解毒作用。香薷【功用】: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4.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 :香薷散(2)暑

13、温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5. 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荆芥【功用】: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1. 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2. 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 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 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1. 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2. 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3. 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4袪风止痉,用治:破伤风证。5. 疏肝理

14、脾(升清燥湿之性) ,用治:羌活5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功用】: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11. 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12. 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藁本【药性】:辛,温。【功用】:袪风散寒、胜湿止痛。5. 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6. 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白芷【功用】: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3. 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14. 止痛 ,用治:多种疼痛证。15. 通窍止痛,用治: 鼻渊。 4.燥湿止带,用治: 带下证 。6. 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7. 祛风止痒,用治:皮肤风湿瘙痒。细辛【功用】: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1袪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2散寒止痛,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3通鼻窍,用治: 鼻渊 。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 0.51g。【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苍耳子【功用】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