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74831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丹赵路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书法与建筑林语堂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赋予它一种精神。就像欧洲大教堂那样,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中国建筑甚至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一点听起来似

2、乎很难置信。这种影响可见于构架的大胆应用,比如柱子和屋顶,厌恶直线、死线。而这一点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显得更为明显。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问题极为相似。在绘画中,轮廓线并不仅仅是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而且表达了本身的大胆与自由。而在中国建筑中,木质框架总是显露在房屋的墙壁后面,而且大粱和小椽在屋内屋外总可以看到。这都起因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划提供一个依靠。有了这个主要笔划作为依托,其余笔划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轴线”原则,就像大部分中国

3、字里有轴线一样。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懂得中国书法要旨的人会看不出美妙的曲线原则。中国书法中,最大的困难是笔力,比如给一条完完全全笔直的线条注入力量就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稍稍向

4、任何一方倾斜一点,即刻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只要看一看汉字中象征屋顶的部首,看看它优美的曲线,就知道这并非空想。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有删改) 17. 请简要概述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18. 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9. 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参考答案:17. 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8. 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

5、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19. 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建筑应没有雕琢的痕迹;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三者高度融合。【17题详解】试题分析: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开头两句话,提出“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是中国式屋顶的构造更为注重的;第二层是三四两句,以“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为例证明观点;第三层是最后的两句,作者说“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指出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

6、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相关信息有第段“有了这个主要笔划作为依托,其余笔划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轴线原则”,第段“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第段

7、“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等,考生分点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画线句子中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表明这句话是对建筑的最高境界的概括。“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意思是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感觉不到艺术在哪里开始”意思艺术应自然而然融合到建筑中,是建筑不能有雕琢的痕迹;从整个句子来说,建筑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筑、自然与艺术三者高度融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

8、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

9、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

10、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

11、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夏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B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

12、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B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个标志,又融入了人对自身生命的珍视成分。B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C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D古人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

13、巳节因此消失。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

14、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

15、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

16、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