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31414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

2、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

3、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2-1-c-n-j-y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

4、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

5、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

6、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节)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关于“真情实感论”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真情实感论”是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理论,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拥有相当的权威。B.“真情实感论”虽然极其粗陋,但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不良的文风发挥过反拨和颠覆的作用。C.把真情实感这种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的理念作为散文的永恒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D.造成“真情实感论”独步一时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E.文学创作

7、最根本的规律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外散文史上,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可见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B.情和感实际上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C.觉得自己的情人就像西施,感到故乡的月最明,这些感觉是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虚感”。D.当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中国先锋诗人和小说家创作的主流时,散文却仍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14.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15.从文体的角度看,文学除散文外,还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们各有

8、其自身的学科理论。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学科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2.A、E(A.真情实感论只是“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E. 答非所问,选项内容说的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不是关于“真情实感论”的论述。) 13.A(以偏概全,“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错,以“理性、智性”为“文章的纲领和生命”的文章仅就“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而言,注意原文“其中的”三字。)14.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把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当作散文独有的特点。 (或: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

9、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1分) 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1分) 把对作家的道德要求当作文学的规律。(1分) 把散文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多样化的抒情方式局限于真和实。(1分) 【评分细则】 (1)答案,每个要点1分。答括号内或括号外的内容均可给1分。 (2)若答成第二自然段中的“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也可以给1分。 (3)两点,若考生只是照抄原文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二个遗漏”和“第三个遗漏”的内容而没有作相应的概括和转换,则两点只给1分。 (4)若答案没有分点,统一扣1分。 15.从文体的角度看,文学除散文外,还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

10、,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学科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4分) 【参考答案】 根据文学规律,接触并准确把握本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特殊矛盾)。 当理论资源缺乏时,善于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从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中进行概括,使理论既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有历史的衍生性。 关注学科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变化,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等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 【评分细则】 (1)画线的5处,每1处1分,答对任意4点可得满分。 (2)答案中非画线的内容,答或不答不影响得分。略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儒家易传系辞上云:

11、“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

12、、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

13、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

14、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B. 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C. 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

15、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D.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B. 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C. 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D. 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B.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C. 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D. 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参考答案:1. A 2. C 3. B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