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

上传人:l****i 文档编号:243006760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与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编辑版1,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规律?答: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可见,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诸种要素;形式就是事物诸种要素的结构表现。定律的确立、学说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研究

2、远景的展示等就是构成自然科学发展自身的要素,而假说的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科学假说的建立: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科学假说的类型: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的假定。另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不仅运用

3、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类比、想象、抽象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具有普遍性的某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假定。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与其环境

4、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陈昌笃认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自然界任何生物

5、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因而保持物种多样性,使人与生物伙伴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虽然各系统、系统的各部分有它们独特的运动形式,但都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接近或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的限度而造成的?。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

6、,规划人的生产二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3,为什么中国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探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民财富,像一些产油国家;还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像一些拉美国家;再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把这些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这些国

7、家的共同特征有几个方面,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在科技产出方面,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明专利,占到世界总量的97%。同时这些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都在2%以上。 根据对国家的资料所做的分析,中国创新的综合指数大约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们国家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是中国的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

8、放开始,直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前所未有。 研究分析表明,如果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旧保持目前39%左右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国家的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到目前40%的高水平,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必须要达到60%,也就是在目前的水平上,再增加20个百分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 第二,资源环境的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

9、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的瓶颈约束。国际的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第三,保证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国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我们的主动权。4,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5,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发展进步的岁月。从钻木取火到火箭

10、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出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说来,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求实精神,是指探索知识的理性精神和实验验证的求真精

11、神及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的统一,这正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精神,是指善于把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的欲望。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永恒前提,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怀疑精神,是指合理的善于质疑精神。在科学活动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科学成果要不断地接受怀疑的批判检验。一个人的质疑努力,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是对真理的追求,是认识的深化,是思维的勤奋。具有怀疑能力和进入怀疑思维状态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思维辨析能力。深信不疑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辨别力的迟钝,是认识的肤浅。一般讲,没有疑问的成年人,并不是成熟之人。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尤其是调查和分析阻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阶段,我

12、们经常会发现疑点的,因而特别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在调查研究中,每当碰到神秘的情况、反常的情况、尚无确凿根据的情况、缺少不同意见的情况时,就要怀疑。这种精神,恰恰是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和诚实精神。宽容精神,是指大度或不计较。在科学活动中,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容得下不同观点。竞争精神,是指争先恐后的心态。科学活动由于本质上是一种智力的创造活动,也只有在正常的竞争状态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中的独创性应当受到极大的尊重,要有竞争机制。诚实精神,是指言行一致的精神。科学活动由于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

13、真理,因而诚实性是符合其本性的。科学家面对的不是外行当事人,因而他早就预料到经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助于维护诚实规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强烈地呼唤着诚实精神的大力弘扬。如果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缺少了诚实精神,就无法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因而也不会听到真话实话,也就很难把握真实的客观情况,因而也很难得到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信息和结论,因而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没有真正科学的诚实精神,决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也不能落到实处。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和全人类精神。执着精神,是指科学家对自己事业追求不放的

14、专一精神。执着追求,这是科学事业成功所具备的毅力,也是一个十分可贵的精神。献身精神,是指敬业的牺牲精神。这一精神的发扬,同科学家对科学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因而是科学家对自己事业价值的自我综合判断,是一种对长远理想价值的追求。全人类精神,是指科学是公正客观的,没有阶级性和国籍的局限,科学成果要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成果应该为社会、为人民、为全人类服务,科学也应该树立全人类意识,这完全是符合科学本性的。随着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更是呼唤着人类整体意识的强化,呼唤着全人类精神的发扬。我们今天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本身就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当然我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也必须具有全人类意识,心胸要开阔。

15、在人口、粮食、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工作,往往具有最直接的全人类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面向全人类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所以作为一个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所有工作者,都必须要树立全人类意识。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

16、进步和发展。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6,怎样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