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242869671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6循环系统1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讲义教材(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循环系统第一节 概述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血液循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第二节 心脏一. 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重要解剖结构 分隔左右心脏:室间隔、房间隔 分隔同侧房室:房室瓣(左二右三) 动脉起始部: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心脏瓣膜普通心肌细胞 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它们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可收缩,构成心脏的主要结构。 心肌细胞根据结构与功能特点分为两大类: 特殊传导系统 是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肌原纤维少,不收缩,但具有自动节律性,这些细胞称为自律细胞。它们组成了心脏特殊传导组

2、织。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左右分支和末梢普肯野纤维网。心壁分为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五个时相。 离子机制 复极2期(平台期)出现的意义: 动作电位时程加大,不应期延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3.期前收缩和与代偿间歇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是心脏具有的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0期:快速去极化,大量Ca2+内流 3期:复极化,K+外流 4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少量Ca2+内流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其它自律细胞 三)心肌的传导性 心脏起搏点产生的兴奋,能够扩布到整

3、个心脏。 房室延搁有利于心房与心室交替收缩。 蒲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快,保证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四)心肌的收缩性 心肌与骨骼肌都属于横纹肌,其兴奋与收缩的耦联 都通过Ca2+。(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率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为0.8s(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1. 心房收缩期 2. 心室收缩期 3. 心室舒张期 思考:心脏瓣膜的重要作用及心音的产生三、心动周期(三)心电图 P波:心房去极化 PR间期:去极化从窦房结传至心室肌 QRS波群:左右两心室去极化 ST段: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动作电位平台期 T波:心室复极化 注意:心肌缺血易引起ST段降低和T波改变 四、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一)心输出量 每搏输

4、出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二)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1、静脉回心血量: 通过异长自身调节影响输出量。 2、心肌收缩力: 心肌本身的收缩能力(等长调节)。神经、体液等因素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力而调节心输出量。 3、后负荷:动脉血压是心脏射血的阻力。 4、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60180/min),心输出量与心率呈正比 。第三节 血管 一、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膜中膜外膜 内膜 内表面为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中膜 最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构成; 肌纤维间,有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 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的小动、静脉。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动脉管壁结构动脉根据

5、管径分类: 大动脉 中层厚,弹性纤维多,弹性大。维持血 流的连续性,形成和缓冲血压。中动脉 平滑肌增多,具有收缩性又称肌性动脉。 (调节管径,血量分配)小、微动脉 管壁弹性纤维较少,平滑肌增多,具 有收缩性。 调节血流阻力; 影响血压; 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左髂总动脉右髂总动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体循环的动脉体循环的动脉毛细血管 结构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管径细(平均8m),可使红细胞单行通过; 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基底面附着在基膜上,内皮细胞为扁平梭形,长径沿血管纵轴排列。 通透性大,血流速度慢,是血液与组织液物质交换的理

6、想部位。故又称交换血管。 静脉 管壁也分三层。 管腔大,管壁薄(血量多,流动慢,血压低); 管壁结缔组织成分多、平滑肌成分少,排列疏松, 容易变形扩张,血容量最大; 口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壁上常有成对半月形静脉瓣 (valve vein)。在四肢较多。 功能: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心房。 头颈部静脉 颈内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 上肢静脉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 上腔静脉 奇静脉 右心房 腹部静脉 下腔静脉 (壁支和成对脏支) 盆部静脉髂内静脉 左、右髂总静脉 下肢静脉髂外静脉心静脉系及门静脉系总结(注意一点小错误!)二、动脉血压 血液在血管流动中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测量方法: 通常测量血压运

7、用间接测压法,临床上常用压脉带法 1. 正常值: 血压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或千帕(kPa)表示 收缩压 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最高值 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最低值 6080mmHg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2. 动脉血压的形成前提条件: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循环血量 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7mmHg 原动力:心室射血 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 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重要因素: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三、静脉血压与血流 15-20mmHg, 静脉回流动力为起点和止点间的压力差。 静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心脏

8、收缩力 重力和体位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 门静脉高压四、微循环和组织液回流(一)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由毛细血管组成,能调节血量,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起开关作用)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作用: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微静脉 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大多呈冻胶状,极少部分呈液态,成分中除蛋白质较少外与血浆相似。其生成与回流是组织细胞和血液进行气体、物质交换的基本途径。过程决

9、定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压组织液回流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NE)受体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机制:心肌细胞膜Ca2+通道激活,Ca2+内流增加。 加强4期自动去极化的Ca2+ 、Na+内流。心迷走神经 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 Ach 胆碱受体 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机制:心肌细胞膜 Ca2+活动下降;减小心房肌、心 室肌的收缩; 促进k+的外流,抑制4期Na+的内流,降低自律 性,心率

10、减慢2. 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缩血管神经经交感舒血管神经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经递质递质NEAChACh受体MM分布全身皮肤最多,心脑脑血管最少骨骼肌血管软脑软脑 膜,消化腺,外生殖器作用缩缩血管效应应激动动、运动时动时骨骼肌血管舒张张血管舒张张(二)心血管中枢基本中枢-延髓 按功能分为: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减压反射:由于血压升高而引起血压下降的反射 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低氧、窒息、失血、低压、酸中毒等发生时作用 意义:应激时保证心、脑的血供 (三)心血管反射二

11、、体液调节 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神经垂体和肾脏等分泌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3. 升压素:又称抗利尿素(ADH)第五节 其它一、淋巴循环 由淋巴结、淋巴管和脾组成 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二、冠脉循环 是分布于心脏的血液循环 由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冠状静脉组成 特点为心舒期供血量大 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冠心病 注意颜色!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的结构室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四腔心断面示大量分流性血流由左心室通过VSD进入右心室心脏瓣膜瓣膜缺陷人工瓣膜心脏自动节律性来自于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兴奋节律最高为心脏兴奋的起点(正常起搏点)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室肌动作电位离子

12、机制 有效不应期时间较长,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动周期房缩期室缩期室舒期心肌缺血导致T波改变ST段异常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头臂干)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左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肾动脉静脉瓣门静脉系大动脉弹性对血压的影响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腹水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出血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舌咽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冠脉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