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构造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52KB
约6页
文档ID:242708613
建筑构造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_第1页
1/6

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建筑构造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纵观世界各国火灾发生规律.建筑火灾一般要占火灾总数的60%左右,而居住建筑火灾在建筑火灾中所占比例则更高,就此类火灾而言.建筑构造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需要简单修复或需要开展加固,有的则需要拆掉重建目前,由于国际建筑构造灾害工程学刚刚起步,现行建筑构造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工作尚不规范,而在消防监视工作实践中经常要接触到类似情况,本文粗浅的介绍目前通用的建筑构造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方法和程序 1火灾对建筑构造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 对建筑构造实施科学的检测和加固,首先必须了解火灾对建筑构造造成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加粗骨料(石子)、细骨料(砂)、掺和料、外加剂等用水和,硬化而成的人工石它在火作用下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面受火处温度升高比内部快,内外温差引起混凝土开裂火灾时,混凝土中各种水分迅速汽化,体积明显膨胀,冲破障碍迅速逃逸,导致强度下降;第二,水泥石受热分解,使胶体的粘结力破坏,出现裂缝,表面发毛、起砂、呈蜂窝状、出现龟裂、边角溃散脱落等现象;第三,骨料和水泥石间的热不相容,水泥石受拉,骨料受压,导致应力集中和微裂缝的开展。

破坏的程度取决于温度升高的速率、最高温度和火作用持续的时间:当温度低于500℃时,浇水冷却的混凝土强度低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而高于600℃时,浇水冷却后的强度高于自然冷却后的强度火对钢材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原子热振动加剧并扩散.产生软化,到一定程度后可抵消硬化的影响高温时,原子间的结合力也有所降低.从而增加滑移变形,减少了抗滑能力在1 400℃时,钢筋进人液态,失去了抵抗荷载的能力火灾时,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对光圆钢筋的影响比螺纹钢筋更为突出火灾对砌体的作用由砖块材质和砂浆性能决定,砂浆的弹性模量比砖的弹性模量小,热膨胀比砖大,因而在高温受压时产生比砖块更大的横向变形 2建筑构造的灾后检测 建筑构造加固前的检测十分重要,它可以防止加固中的盲目性但是,通过检测所作的鉴定只能大概地确定构造的现状为此,鉴定检测工作必须尽可能多的调查、实测资料,以便对构造的现状作出较客观的判断鉴定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状的检测、抗力的验算和加固的建议 2.1资料的收集即对建筑物的情况详细地开展调查,包括建筑构造图纸、建造年代、上部构造概况、根底构造及地质资料、荷载状况、施工概况等。

2.2现状的检测具体到建筑构造材料的检测,主要有: 2.2.1回弹法:用回弹仪弹击混凝土表面,由反射面的硬度决定回弹值在混凝土表面存在石子、水泥石和水泥胶体,当水泥标号较高时,水泥石强度高,回弹值也高,混凝土强度也高 2.2.2拉拔法:通过专门的工具锚人混凝土中,通过抗压强度推算抗拉强度以评定其质量 2.2.3超声法:在正常混凝土中弹性模量与强度有稳定的关系,超声波通过发射、接收装置测出波速,波速可以通过材料弹性模量进而评定其强度 2.2.4钻进法:在恒压下用等速冲击钻钻入混凝土表面,由钻进速度确定混凝土的内在质量 2.2.5岩芯取样法:是一种较好的强度测量方法,但取芯太小影响测量,取芯太大易加大损害 2.2.6动力法:通过激振或脉冲动测出构造的动力特性,由频率可以确定弹性模量,进而评定其强度: 2.2.7现场构造加载试验:是一种费用较高的检测方法,一般要加到超过设计荷载的5%~10%,但要小于极限荷载,否则易引起构造损坏 2.2.8敲击法: 回弹法和钻芯法是基本的检测方法,可以定量地测出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数值由于这两种方法的检测点有限,而构造各部位的火灾温度相差很大,且没有规律,所以当测得数据后,在具体确定加固范围、加固深度时,又往往采用敲击法验证。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敲击后的状况见 上述方法,由于检测工具、操作方法等原因,检测结果往往有较大差异,需要采用“综合评定”和“比照评定”的方法来提高检测效率和可靠性 发生火灾后,首先应由业主会同消防、设计、质检等部门对建筑物受损情况开展调查及检测,主要内容应包括:火灾温度,构造材料性能,受损构造外观及变形情况等见 2.3抗力的验算 对现有构造的抗力开展验算,以确定加固的水平: 2.3.1构造材料的现有强度,火灾后要考虑材料的强度折减和沿截面分布 2.3.2构造现有的实际刚度.这对确定超静定构造的弯矩分布至关重要 2.3.3混凝土构造以实际配筋按规范验算抗力和提供允许荷载值.用混凝土加固砌体构造时,按砌体规范验算其抗力 2.3.4当构造无法测定其配筋时,可根据现有荷载及构造裂缝和变形状况开展抗力验算各项资料及检测数据收集齐全后,才能根据加固要求、构造现状的可能性、施工场地及条件、材料供给的可能性等,作出鉴定结论.提出一个或几个方案,从而开展加固设计 3建筑构造的加固和修复 3.1火灾损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轻度损害:在局部范围内的表面损害,边沿剥落和产生裂缝;②中度损害:构造部件没有塑性变形,但有严重的截面损害以及钢筋强度降低;③在单个建筑部件和构造范围中的严重损害:承重构件部分或完全失去作用,但不致倒塌; ④.化学损害:目前最重要的情况是聚氯乙烯燃烧气体对混凝土构造的侵蚀。

3.2受损构件的修复加固 3.2.1基本原则 修复加固设计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要注意被加固构件的节点构造和施工方法,保证加固部分与原构造共同工作并考虑加固对建筑物总体应力变化的影响 在确定方案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l)掉以轻心认为火灾后构件并未完全丧失承载力,未考虑火灾隐患对构件长期使用的影响,不予认真处理 (2)过于保守任意加大处理范围,任意决定“打掉重建”其实,“打掉重建”有时是不安全的,比方连续梁,随意打掉某一跨就会对相邻跨的内力分布产生不利影响 3.2.2确保施工质量 由于修复加固的构造及施工方法与正常建设时不同,故必须强调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如某一框架梁用“加大截面法”修复加固,要求在原构件表面外包5cm左右一层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需采用专门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如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或用人工插捣等 3.3构造加固方法 3.3.1各种构造加固方法的原则是,铲除损坏的混凝土,必要时加钢筋来保证构造部件具有完全的承载力,按照需要的尺寸用相应的混凝土给截面复原,加固可采用置换、绕丝、粘钢和粘玻璃钢等方式。

对于不影响构造部件的承载能力的轻度损害,只要铲除松弛的混凝土部分,再开展填补,作好混凝土表面,以保证钢筋不受锈蚀火灾区混凝土在受热后因水泥石收缩变形而产生的内应力和由于火灾升温、降温阶段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温度应力等,使其烧伤区内微观构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混凝l土内部出现微细裂缝,降低混凝土强度,增大其三塑性变形为确定混凝土被破坏的程度,采用超J声脉冲法开展了烧伤深度的检测,采用拔出法辅以钻取混凝土芯样,对梁、柱混凝土强度开展检测对于能够造成构造承载能力降低的中度损害,应小心地铲去损害的混凝土层这种混凝土层从火烧的颜色即可看出,不必对其强度作准确的调查,而火烧颜色因混凝土组成和到达的温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受损的混凝土呈储红色存留的混凝土表面最好利用喷砂清洗干净并弄粗糙.如果钢筋强度降低,需要置放附加钢筋最后用相应强度的新混凝土给截面复原新、旧混凝土之间必须有良好结合,钢筋必须有良好结合,并且握裹力强另外采用粘结钢和玻璃钢结合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根据构造部件的不同大多采用喷射混凝土或者模板浇注严重损害应该根据现场情况个别处理,常常需要局部加固或拆掉重建,上述原则也可以在这类情况下酌情处理: 6 / 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