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2563696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清远市淳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

2、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

3、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所以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5下面对文中加横线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6下面对第2段开头的“因此”指代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4、是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B槲寄生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C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D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获得生物变异的知识,具有重大价值。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第1段文意的一项是A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否定了创造论。B生物的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难以令人满意。C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D博物学家,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正确的。参考答案:5、B 解析:A项中“又难以解释的”跟原句不对应;C项把原文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来的

5、选择关系变成并列关系。D项的错误同A。6、C7、D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人立然后文化立解玺璋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

6、出路究竟在哪里?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

7、:“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

8、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

9、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

10、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注释】文化偏执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18. 阐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内涵。19.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然后文化立”。参考答案:17. 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 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

11、:“重个人”的内涵,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及鲁迅 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 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18. 旧梦指旧中国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蒙昧状态,新梦指旧梦破碎后,视西方为神灵,认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幻想。 由旧梦而入于新梦,指中国现在不过是由一种极端(错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错误)。强调盲目西化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要纠正这几种偏颇,只能从“非物质”和“重个人”入手。 19. 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 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有了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 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

12、有利于文化创新。【1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第段写鲁迅提出“立人”主张,第段写提出主张的背景,第段写提出主张的针对性,第段具体阐述“重个人”的内涵,第段具体阐述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第段总结鲁迅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第段写“立人”主张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围绕“立人”这个中心,按照“提出观点具体阐述分析现实意义”的逻辑顺序进行整合,可知文章分为三层,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

13、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上文,再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旧梦”指的是旧中国人一直以来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状态,而“新梦”指的是上文“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的现状。既然是“梦”,显然就都是不现实的,是错误的,“旧梦而入于新梦”意思就是由一种错误走向了另一种错误,意味着盲目西化的想法和做法是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的,因此“要纠正这种偏颇”,要“从两方面入手”,这两方面就是“非物质”和“重个人”。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问的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

14、然后文化立”,“人立然后文化立”就是作者的观点,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出作者这一观点的句子,然后概括。通观全文可以知道,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第、段。、两段,作者的观点都包含在对鲁迅先生观点的评述之中,是间接表述,要进行提炼和转化,如第段说“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据此可概括出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有了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第段说“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据此可概括出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再由第段“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

15、第段“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可概括出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等。【点睛】第1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16、,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