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2563690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市金信中学2018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

2、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

3、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

4、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节选自新华日报)1. 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A. 一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B. 大络

5、,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C. 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于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D.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B. 第三段着重论述“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C. 第五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D. 本文论证严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3. 根

6、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B. 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C. 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D. 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参考答案:1. D 2. B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原文找到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然后结合原文理解重要概念,并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

7、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D项,“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错误,选项内容没有表现出 “精神亚健康”状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说法绝对,“全球化浪潮”只是原因之一,而且“自我的迷失”也

8、不是“全球化浪潮”引起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禁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说法绝对,原文说“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选项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内容。故选A。【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

9、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宕 子 (1)10月22日北京日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落到实处。 (2)不可否认,这些要求小学生背弟子规的学校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好的动机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如

10、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背弟子规就能将德育落到实处?(3)撇开弟子规里宣扬的道德观念是否还适合现代民主社会不谈,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不管是来自父母、教师或其他途径比如书籍,这种“照我告诉你的去做”的方法不会有助于儿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会培养他们关爱、关心或尊敬别人的情操,根本起不到任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作用。 (4)俗谚云,“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如果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背弟子规就是“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些将“仁义礼智”的道德教条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自然也就是最有道德的人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真

11、正的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等于静止的、凝固的道德教条。何况,就算是道德教条,也将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迁,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对某些个人来说是明显的和作为基本理念接受下来的东西,对另一些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的道德理念,对于另一时代或另一地域的人们来说,也可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 (5)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儿童,想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都是对人的不尊重。无论什么好东西,若是强加在人的头上,都会令人不愉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使自由地步入歧途,也远胜于被迫接受正确的

12、观念。弟子规里的一些道德观念,或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对儿童而言,那些道德教条却是抽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在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表现了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不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成人自己都未必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在儿童身上起作用,只怕有点难呀。 (6)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或不遵守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自主选择上,就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在此意义上,德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而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也就是将儿童置于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给他们自由选

13、择的机会,而不是给予他们二手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算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当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或通过自身对于这一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从这种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在正确的道德选择中学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将某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增强他们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道德冲突的能力。而确定性的道德教条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如果他们死扣僵化的道德教条,缺少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行为选择的能力,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可能比道德失范产生的后果更大。 (7)依靠背弟子规进行德育一方面折射了社会或教育界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的道德失范的焦虑,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失范从某

14、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传统的依靠道德教条的灌输进行德育的无效性的产物,但祭出这种无效的德育方式并相信它的效用却类似于巫师的念咒,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这种焦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永远走不出来的德育怪圈。(8)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说:“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种努力的第一步便是必须使我们的德育方式从依靠教条的灌输的怪圈里跳出来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然的。 (北京日报2008年10月23日)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的动机良好,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 B.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

15、育是注定失败的。 C.不管对谁而言,道德教条灌输都是对人的不尊重。 D.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自由选择。17.下面各项中不能证明背诵弟子规是一种无效的德育方法的一项是 A.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B.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C.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D.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18.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两难处境中”“自主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19.作者为什么反对京城小学学习弟子规?(6分) 答: 参考答案:16.B(B项属于无中生有,扭曲了原意。原文出处“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原文的观点被偷换成了“注定失败”。而“成”“败”之论,原文并无涉及)17.A(强调事与愿违,非直接论证,范围过宽。而剩下三项都紧紧扣住诵背弟子规的种种缺陷来证明其无效。B项,强调心口不一。C项强调道德因人而不同。D项强调德育为系统工程。后三项都能证明其无效,故选A项)18.(1)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所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