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2560762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欣赏的精神自由朱以撒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

2、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狭隘的欣赏也是需

3、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

4、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欣赏者审美

5、趣味有差异。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D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14、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_15、作者认为怎样才会有健康的书法欣赏?(3分)答:_参考答案:13、C (3分)(C项说的“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的原因。)14、(2分)对自身的审美趣味、审美眼力有自信。(不受前人定论、狭隘欣赏观束缚。)欣赏活动只从审美对象出发(或:欣赏活动只针对审美对象)。(不受名流效应、作者职务、非审美因素的干预。)(每点各1分)15、(3分)欣赏者有欣赏的精神自由。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陈相

6、因,不以前人的定论代替自己的赏评;欣赏者不受名流效应的消极影响,用寻常心态欣赏本真的韵致;突破狭隘审美的局限,破除狭隘的派别观念;坚守精神自由,把欣赏对象置于审美范畴,不混淆不同范畴。(答对1点1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日趋迫切。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建设用地的增加。但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管理欠完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乱占乱建,房子闲置、浪费,村庄外延等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给农村宅基地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了“空心村”“村外村”的问题。相关资料表明,河北石家庄在2002年6月

7、前有201个“空心村”;到2003年5月,河南省临颍县326个行政村已有三分之一形成“空心村”;浙江省桐庐县窄溪镇莲塘村现有农户320户,全村人口1600余人,空房率达30%,户均拥有宅基地1.6处。“空心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摘编自李勤、孙国玉农村“空心村”现象的深层次剖析)材料二:(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材料三:王金会代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把环境“护”出来,实现生态好。要重点落实好保护黑土地、推进农业“三减”、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举措,深入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其次是要把各种要素“用”起来,实现产能好。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

8、系,把关注点放在科技兴农上,久久为功。最后是要把涉农产业“融”起来,实现效益好。王全代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发展急需人才。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陈飘、杨宝玲代表: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要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摘编自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同“扶志、扶智

9、”相结合)材料四: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摘编自龚建文乡村振兴,要抓好“五个着力”)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建设用地的增加,可以满足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容易出现“一户多宅”等问

10、题。B. 农村发展急需人才,政府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让毕业的大学生都到乡村当“村官”。C. 乡村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创建具有地域性和乡土特色的景观。D. 打造历史文化村落,需要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十多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空心村”的现象日趋严重,这虽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也与农村宅基地管理有关。B. 材料二显示,近几年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挥的作用。C.

11、为了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目标,今年除了继续贯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还考虑到农业提质增效与节约水资源的问题。D. 保护乡村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源头”,为此,所采取的保护措施都应该严格使用传统技艺,才能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6. 实现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 B 5. D 6. 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培训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制定地域特色规划。做好建设规划,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推进乡村文化复兴。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12、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B项,“让毕业的大学生都到乡村当村官”的理解不正确,“都”太过绝对,不符合材料三中“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的意思。且材料表述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D项,“都应该严格使用传统技艺”分析不正确,“都”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材料四中“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的说法。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13、,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据文中信息“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必须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要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可找出出关键词“乡土人情”“地域”“规划”等,从而分析出振兴乡村在“乡土人情”方面的着力点。据文中信息“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可分析出振兴乡村人在才方面的着力点。据文中信息“乡村是传统文化的“

14、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析出振兴乡村在文化方面的着力点。整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点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论语有多少

15、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