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42557780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哲学范畴“气”的逻辑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气”这一哲学范畴的逻辑演变过程气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不管是现代还是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对气做了很多研究,人类还给气赋予了很多神秘的意义,在生产力落后的古曾经试图将气作为人类解释神秘世界的钥匙,围绕气古代社会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人类思想,这方面的成果在中国古代体现最明显,在中国古代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气这一范畴一直支撑着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当然气这一范畴也随着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气的观念起源很早,在殷周典籍中,左传、国语首先对气”作了论述。根据国语周语,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已经谈论气。周语记载:幽王二年(纪元前780年),伯陈父讲地震的原因说

2、:“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伯阳父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地震,认为气是天地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包含在天地山川万物之中,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并有一定的方位和秩序,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见解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同时他又从地震的现象来预言“周将亡矣”,把自然变化与人事治乱联系起来,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唯心主义思想。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话道:“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风雨晦明都是气。从字源来讲,气字的本义是云气。许慎说文说:“气,云气也。”引而申之,凡与云气相类的都是气。这些叫作气的现象有两个特点:第一,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离开人

3、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现象;第二,又都是没有固定形体的,是经常变化的无定形的现象。总之,所谓气即指一切客观的无定形的现象而言。庄子书中曾明确地区别了气”与形”。庄子至乐篇记载庄子论生死的自然过程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H/勿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气是先于形的,可说是形的基础。先秦时代的许多思想家认为气就是构成身体的东西管子明确地把气范畴的涵义规定为“精气”。管子的精气分为阴阳五行之气。精气是构成天地人间的原始物质,其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既是治国安民的原则,又是修养身心的原则。儒家之气为

4、“血气”、“精气”和“浩然之气”。其中,孔子之气,义项并不单一,既蕴涵物质属性,又蕴涵精神属性。孟子的“浩然之气”,发源于孔子的“血气”,曾振宇先生概而言之,孟子之“气”在本质上由三重相互关联的属性构成:其一,天地自然之气;其二,人体阴阳之气;其三,由“浩然之气”代表的道德精神。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是万物和人类生灵共同含有的物质元素。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天地”意指物质赖以生灭的宇宙空间。那么,充斥于宇宙空间的本始物质是什么呢?曾振宇先生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根据荀子以类行杂,以一行万”认识方法

5、,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含有的物质元素是气,气是不可再入的终极宇宙根源。天地之间的物质由四大类别组成:无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植物、有意识的动物、知礼义的人类。水火等物体有气无生命,草木等植物有生命无知觉,禽兽有知觉但无伦理,人类有气、有生命、有知觉并且有伦理道德。物质世界的这四大类别虽然各有性质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气”。不仅如此,荀子还从哲学高度回答了本体论上的另一个问题:物质万象为何有生生灭灭、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荀子的回答是:气在物质结构上由阴气和阳气两分子构成,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造成了宇宙间各类物质现象的生灭变化过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论)。天

6、地间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产生了天地万物,而且又正是这种交感和合,引起了各种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风雨搏施,无一不是“阴阳大化”的结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缘此,荀子进一步认为即便是那些人类无法解释其奥秘的怪异的自然现象,也不外乎是阴阳二气递嬗变化的结果。“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傥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大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荀子认为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局限,有许多自然现象人类无法彻底找到其终极答案,荀子将这种人类认识能力上的困境定义为“神”。但即便如此,荀子仍然还是从哲学高度推论出这些怪

7、异现象在本质上仍不能逾越“阴阳大化”这一自然规律。到汉代思想家也认为气是客观的实体。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于水。水之比于气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是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在气中,正如鱼在水中。气是比水更细微的存在。董仲舒承认有意志的天,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气的观念是从先秦唯物主义哲学中继承下来的。王充认为人是气凝结而成的:“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这是庄子的“人生气聚”思想的发挥。气有两种状态,一是不可见的状态,一是可见的状态。在

8、汉代,有一些著作将气字的意义专门限制于可见的现象之范围以内,至于客观实际的那不可见的内容或方面,则另用别的名词来表示。淮南子天文训说:“虚雨/郭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它认为空时比气更根本,而最根本的是虚雨/郭。虚雨/郭即指无限的不可见的原始实体而言,而气则专指有限的可见的存在。易纬乾凿度说:失有形生于无形,乾坤xx做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这里分别气、形、质,而认为“未见气”的太易是最根本的。所谓气是无形而可见的现象。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气的观念。在汉代著作中,常常可以见到“元气”这个名词。

9、董仲舒春秋繁露:“xXE则元气和顺。x论衡:“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所谓元气即是总括阴阳在内的统一的气。这是比普通的气的观念更为概括的一个观念。但元气的观念有时也不包括那不可见的实在。淮南子天文训的宇宙生气,气有涯垠”二句,太平御览引作“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假如淮南子的原文是这样,那它就是认为“虚雨/郭”是元气之本了。关于气的学说,到北宋哲学家张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张载重新确定了气的观念的意义。他明确地指出,不但可见的客观现象是气,那不可见的客观实在也是气。于是他给气立了一个界说道:“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10、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这就是说,不但蒸发郁闷凝结聚集起来人们眼睛看得见的是气,而且只要可以说有动有静广大渊深的都是气。他指出了气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健顺动止”,一个是“浩然湛然”。健是主动性,顺是受动性;动是运动,止是静止。气是能运动而也有静止的。浩然是广大,湛然是渊深,气是有广度有深度的,也就是说,气表现长宽深等空间特征。应当承认,张载这个关于气的解释,包含着深邃的思想。气的观念,在张载的哲学中,已经明确化了。宋代以后哲学关于气的学说都是以张载对于气的解释为根据的。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气,就是客观实体,也就是今日所谓物质。气是客观实在,而不一定是眼睛所能看得见的。这是因为,人的眼睛的视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够觉察一切的客观对象。而气的存在与人们对于它的认识无关,气是完全不依靠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4/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