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及性质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一、现代文学的概念:o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o2、什么是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o1)1917-192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时期 o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 o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三、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起点、分期问题的争论o1.海外关于现代文学起点的说法o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可以上溯到晚清时期,特别是1895至1911年的16年,在这段时间,一些现代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
o王德威:晚清小说不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有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晚清文学的现代性不仅开启了“五四”的文学现代性追求,而且还包含着比“五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2.国内关于起点问题的争论 o2.国内关于起点问题的争论 o章培恒以中国文学史确立的“人性解放”标准来探讨现代文学的开端问题他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一文中,试图对“现代文学”与“新文学”作出区分,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应始于20世纪初而非始于1917年新文学”不是“现代文学”的开端,只是20世纪初文学的发展 续上o范伯群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栾梅健社会形态的变更与文学的转型以及杨联芬的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等都将现代文学的上限移至晚清时期 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o第一、关于以1840为界的说法 o第二、海上花列传诞生的1892年作为现代文学起点的说法是最为活跃的学术观察 o第三、以1895年前后为界的说法o第四、以“20世纪”作为整体的比较含混的说法 三、现代文学的性质:o1、人的文学既不是神的,也不是兽的,而是真正以人文本的文学; o2、白话的文学。
o3、通俗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反映及表现对象是普通大众;作品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文学文体的主要构成是小说、戏剧等通俗文体;语言形式是我手写我口的现代白话文等o4、世界的文学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按胡风的说法,五四新文学是世界进步文学“新拓的支流”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o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o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o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但随即遭到激烈的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o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
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o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o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o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o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o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 朱栋霖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大版继出)o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教学方法 o一是宏观上文学史的勾勒;o二是微观上经典文本的讲解;o三是课外阅读(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史论著)与思考;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o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渊源与动力o1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自然延伸 o “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o2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实现“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也是一个前提。
o -白话文运动 o3、教育的发展与文化条件的具备o4、启蒙运动的需要o附:文学启蒙举例: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o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o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o一曰熏,熏也者 ,二曰浸,三曰 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 四曰提-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o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o胡适 文学改争刍议:引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 “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为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 文学革命论 ,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兴起o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o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o新青年于1917年随陈独秀迁往北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写稿,由此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大推进了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的空气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两大武器:德先生与赛先生o思想武器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以民主反对专制,以科学反对愚昧,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涉及到了思想领域的许多重要方面,最突出的表现为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反对封建纲常伦理,倡导思想自由,同时开始了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的文化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o文学革命借新文化运动的力量而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回过头来又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o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的中心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现代人的思想就是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人格自由,也包括后来提倡的社会主义”。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为了建构现代语言形式,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为了确立现代思想观念,这二者的最终旨归则在于从意识与言说的全面革新来实现现代民族品格的重铸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o一是“须言之有物” o二是不模仿古人 o三是“须讲求文法” o四是“不作无病之呻吟” o五是“务去滥调套语” o六是“不用典” o七是“不讲对仗” o八是不避俗字俗语 1918,胡适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o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归纳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并把这“十字”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唯一宗旨”和“根本主张”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 o文学革命三大主义:o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o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o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钱玄同 o“废除汉字”之激烈主张的提出o“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周作人1919年前后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o思想革命-之所以要反对旧文学,不只是因为文言晦涩难解,而且还因为古文所表现的思想荒谬,因而“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 人的文学o以人道主义为标准,将中国封建旧文学中那些表现儒教道教的作品和以游戏态度写成的鸳蝴派、黑幕派小说斥为“非人的文学”,因为它们“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同时他将新文学的理想范式定型为“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来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多问题,通过人的文学来“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
平民文学 o平民文学进一步要求新文学以通俗的白话语言和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体裁来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从而将“人的文学”口号中“人”的概念具体化了 第三节 思想争锋与批判o“双簧戏” -1918年3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杂志写信,信中收集了一些文化复古派与保守派私下对五四文学革命的议论,然后由刘半农写一回信进行反驳双簧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两封信被新青年以“文学革命之反响”的名义同时发表以后,文化复古派与保守派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纷纷出来公开与文学革命运动论战 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攻击 o林纾发表的主要文章有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和卿太史书,在这一文一信中,林纾讥笑白话文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鄙俚浅陋”,“不值一哂”,他还攻击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 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学术杂志学衡 o学衡派,主要骨干是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学衡创刊后,他们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保守主义观念来领导现代文化建设学衡创办以后,梅光迪写了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写了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写了中国文学改良论、评尝试集等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进行了集中的攻击。
学衡派的攻击o第一,攻击五四文学革命废文言兴白话是“鲁莽灭裂”,是“以浅陋文其浅陋”第二,攻击五四文学革命后的新文学创作,认为胡适的诗论是拾欧美所谓新诗之唾余,并且断言尝试集的价值与效用是负面的,只是告诉后来者“此路不通”第三,他们还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全面地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与对新思潮的大力宣传,认为新文化运动甫一启齿,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指责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诡辩家、模仿家与功名之士,尤其是对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极其不满 新文学阵营同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次论战对手是甲寅派 o此派由甲寅杂志而得名,由于杂志的封面印有一个黄斑老虎作标志,时人又称“老虎报”代表人物是章士钊,他是晚清民初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也曾留学欧洲,以逻辑学与法学而闻名 第四节 社团流派与文学期刊o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瞿世英、朱希祖、蒋百里、孙伏园等,先后接办与创办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与诗月刊 创造社 o成立于1921年7月,并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主要骨干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创办的文学刊物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创造日等。
他们的结社与刊物都以“创造”为名 新月社 o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