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上传人:悟卿 文档编号:242287761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卷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10页,试卷分数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

2、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

3、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4、,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么,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

5、,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

6、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摘编自毛泽东矛盾论)写作背景:1937年7、8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1. 下列有关矛盾的普遍性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运动贯穿并推动事物不断发展。B. 生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矛盾。没有矛盾,生物不复存在。C. 无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还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地存在着。D. 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先发生外部矛盾,后转变为内部矛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提出矛盾的普遍性的

7、核心话题,然后从事物自身及发展过程展开分析论证。B. 文章引用恩格斯有关生命及其发展中包含着矛盾的表述后,又以类比法说明在思维范畴中矛盾的普遍性同样存在着。C. 作者分析了德波林学派错误的原因,同时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矛盾真实存在的论题。D. 文章分析透辟,论证严谨,方法灵活,对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做了阐释。3. 根据原文“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观点及相关创作背景,以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B.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C. 共产党

8、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D. 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调整生产关系的方法去解决。(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

9、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情怀。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

10、。“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材料二: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

11、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

12、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三: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

13、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代的典籍大学诗经等就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同时代的庄子中还描绘了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B. 古人眼中的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14、比如工师翰、匠石、庖丁等人。C. “匠气”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我们要想实现突破创新,必须破除“匠气”和“尚巧工”的传统。D. 文艺工作者只有厚积薄发、千锤百炼,从“心”做起,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可能创作出文艺精品。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是一种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B. 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说明了技能人才在我国传统社会里深受重视的事实,展现了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C. 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还不多,这与我国现有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建设品牌强国,我们任重道远。D. 文化

15、市场上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浪费和伤害了文化产品,也同样伤害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6. 在阐述“工匠精神”时,三则材料各有何侧重点?请简要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

16、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