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2114619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四川省广安市太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明月文周涛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

2、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

3、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宁静;“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

4、”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须温热,撒一撮姜丝。要有一碟花生米,茴香豆更好;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

5、空,越来越圆了,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

6、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第段“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把明月比作一个句号,这主要是因为圆月的形状与句号的形状相似。B第段 “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一句中,“此”指中秋节是一个全

7、民族的诗的节日,中秋节是静美的,而且不能放鞭炮。C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引用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使得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D文章表面上主要是在描写月亮,其实是在借月亮写月亮文化,进而写中国的古老文化,表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生命力。E第段“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这一结尾巧借歌词来表达作者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19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 “这些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4分) 20第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8AB(A主要是因为中秋节的月亮代表了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的结束;B“此”指

8、从古到今,中国人敏感于月亮的变化,而中秋月亮的圆满宣告了四季中最好时光的结束,引起了人们普遍深沉、悠远的感伤和思索。)19因为唐人在诗中对月亮的想象神奇、浪漫,所以“是瑰丽的想象”; (2分)又因为他们思考月亮何时始有,明了天地恒久而人生短暂是自然之道,所以“是科学的命题”。 (2分)20示例1:同意。中国自古以来的大量关于月亮的诗文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月亮寄托了中国人细柔、感伤的人生情调和超越性的人生思考,涵盖了“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表明“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示例2:不同意。中国诗文题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生的种种体验,而并非只有咏月之作。月

9、亮文化的柔性倾向不能代表中国古老文化的全部特质,中国古代文化也同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每点3分,能答对两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观点明确恰当,理由充分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祖母说徐则臣从十二岁时出门,读书,工作,再读书,一晃又是十二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除了周围的邻居,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

10、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发现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后面的那条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故乡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仿佛停滞不前

11、,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乡村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有多少起色。当看到他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像,加在乡村的枯脑袋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然的想像干什么。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

12、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著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在乡村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八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六十八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就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人,六十五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上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六十,刚刚把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

13、丫头,刚得了个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一个人村子里就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别一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

14、血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5期)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A.第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窄,唯利是图。B.第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C.第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12.文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13.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日一个样”。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4分)答:参考答案:11.AD(A“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牵强附会,不符作者的情感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