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二 ZYYXH/T1.15 2006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1.特级护理 2.一级护理 3.二级护理 4.三级护理 ZYYXH/T1.16 2006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法 1.1 毫针法 1.2 电针法 1.3 皮内针法 1.4 水针法 1.5 皮肤针法 1.6 耳针法 2.灸法 2.1 艾条灸 2.2 艾炷灸 2.3 温针灸 3.拔罐法 4.穴位按摩法 5.刮痧法 6.熏洗法 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 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 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 ZYYXH/T1.17 2006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 1.1 一般要求 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 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 1.4 长期医嘱执行单 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 附表1.体温单<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2.长期医嘱<注:电子版从略附表3.临时医嘱<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4.长期医嘱执行单<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5.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6.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7.手术护理记录单<注:电子版从略 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 附表8.入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9.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注:电子版从略 附表10.出院评估表<注:电子版从略 ZYYXH/T1.18 2006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 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2.1 护理副院长职责 2.2 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 2.4 护士长职责 2.5 主任〔副主任护师职责 2.6 主管护师职责 2.7 护师职责 2.8 护士职责 3.护理工作制度 3.1 护理部工作制度 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 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 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 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 3.6 供应室工作制度 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 3.9 抢救工作制度 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 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 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制度 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 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3 急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2006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要求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而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
护理级别可分为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各级护理均应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护理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1.特级护理1.1护理指征 严重的脏腑功能衰竭及需要抢救的患者 1.1.2 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需监测救治的患者 1.1.3 严重复合伤及大面积烧伤患者 1.2护理要求 1.2.1 专人护理,有条件者将患者安置到抢救室或监护室 1.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交接班及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1.2.3 准备抢救仪器、器械和抢救药物 1.2.4 及时执行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措施 1.2.5 了解患者心理,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1.2.6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2.一级护理2.1护理指征 病情危重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2.1.2 各种大手术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2.1.3 生活可以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2护理要求 2.2.1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填写护理记录。
2.2.2 做好基础护理,临证〔症施护 2.2.3 做好情志护理,给予心理疏导 2.2.4 认真做好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3.二级护理3.1护理指征 病情趋于稳定,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 3.1.2 病情较平稳,仍需要限制活动的患者 3.1.3 慢性病、年老体弱需搀扶下地活动者,需协助完成各项生活护理的患者 3.2护理要求 3.2.1 定时观察患者病情、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做好临证〔症施护及护理记录 3.2.2 协助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 3.2.3 根据不同疾病,做好饮食调理及情志护理 3.2.4 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4.三级护理4.1护理指征 各种病情稳定、恢复期的患者 4.1.2 一般慢性病、手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期、正常产妇等 4.1.3 生活能自理的患者 4.2护理要求 4.2.1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临证〔证施护按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指导患者的饮食及休息 4.2.2 向患者介绍有关规章制度,注意遵守作息时间,配合治疗和护理。
4.2.3 指导患者锻炼,做好情志护理 4.2.4 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及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法 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1.1 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评估 1.1.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1.1.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1.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1.1.4心理状况 1.1.2 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1.3 禁忌证 1.1.3.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1.1.3.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1.1.3.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1.1.3.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1.1.4 告知 1.1.4.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1.1.4.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1.1.5 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1.1.6 操作程序 1.1.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1.6.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1.1.6.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1.1.6.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1.1.6.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1.1.6.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1.1.6.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1.1.6.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1.7 护理及注意事项 1.1.7.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1.7.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1.1.7.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1.1.7.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1.7.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1.1.7.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1.1.7.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1.1.7.8孕妇禁止针刺 1.1.8 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1.1.8.1晕针 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1.8.1.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1.1.8.1.2预防 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