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41890296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商丘市芒山第一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2011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可证。“道”为先秦各家泛用之名词,但取义各有界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

2、思之,而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随手牵引,无不贯通。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说文段注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郑学丛著一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

3、册)、清人笔记条辨。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史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从未中辍。每天都早起用功,又读又抄。抄是为了加深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自觉,竟以十年之功,将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二十四史”通读一过。晚年,学益勤。至20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不倦 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胳膊下;汗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擦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水袋上捂一下,继续写下去。雨天房子漏

4、水,就用面盆接住;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意志、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1992年初冬,当其八十一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文化刊载,此距他不幸逝世,仅两周时间。自学成才论之上篇写道:“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

5、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选自“新华网”,有删改,作者刘梦溪).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将张舜徽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并相提并论,突出其国学成就。同时,作者也有意强调其自学成才这一点,突出其难能可贵。B. 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C. 张舜徽先生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推翻了先秦诸家对“道”的界说,提出了道“乃帝王驭民之术,亦即统治术”的全新见解,足可成一家之言。D. 张舜徽先生认为“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表达了

6、张先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批评。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张舜徽先生和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都是当时及后世向无异词的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B. 张舜徽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他认为先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的统治术,这项对先秦思想文化史的判断,足可成一家之言。C. 在作者印象中,张舜徽先生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都有融会贯通之解,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D. 张舜徽先生在自学成才论的上篇中认为1300多年的科举,只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E. 本文通过对张舜徽先生勤奋自学,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介绍,激励后辈学人。9. “意志、勇气和毅力,

7、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试举例分析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参考答案:7. B 8. CD 9. 示例:超人的意志力。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竟以十年之功,将“二十四史”通读;晚年,每晨四点起床,晚上睡得很晚。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学术开创的勇气。凡所涉猎的领域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独断之识;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持之以恒的毅力。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劣,勤学不辍。十五六岁,已读完说文段注,中岁以后益增恒心,晚年学益勤。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A项没

8、有将张舜徽与章太炎、黄侃进行比较。C项“推翻了先秦诸家对道的界说”于文无据。D项没有表示“不满与批评”,应是“表达了张先生认为人可以自学成才的观点”。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却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错,原文是说“他似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D项分析概括错误,“在警醒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过于绝对,文章无“警醒”“不争的事实”的意思,“凡事都要靠个人努力”也不是自学成才论书中所述内容的观点。点睛: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

9、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2. 现代文阅读。(共11分)文玩核桃徐慧芬【1】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2】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

10、惜了!【3】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4】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5】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

11、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6】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7】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

12、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8】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 ,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9】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10】临终前

13、,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11】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12请

14、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3分)13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14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参考答案:12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或者:统领全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字暗含玩出文化,玩出境界,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13(1)对傅三的要求有所戒备和不满,舍不得出让。(2分)(2)对四胞胎的赠予感到震惊,被老人的深厚情义感动进而产生崇敬之情。(2分)14核桃是“四胞胎”的情节设计对前面的核桃是“双胞胎”的思维定势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突破

15、,使小说异峰突起;也对老人的 “吝啬”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感人至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每点2分)12。【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13【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14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分析出人意料的原因,再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文章的主旨的作答。【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