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41890140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中秋的中国含义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

2、,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式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

3、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心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

4、、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

5、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合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6、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1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C相对于长城、故宫和天安门来说,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更能反映中华民族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D从宏扬民族

7、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对待中秋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还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E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3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14作者为什么说“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了“节操”?(4分)

8、15文中说“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中秋文化内涵的本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参考答案:12C、E(C项:文章并未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E项:文中并无“开放”这一信息。)13B(A、C、D在文中均可找到相关依据,B项“剔除”错误,应为“改变”。)14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15文化的本质是“和”(或

9、“和文化”)。具体表现在:阖家团聚,家和万事兴;游子思念故乡,企盼亲人生活和善;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和平;海外赤子思念祖国,盼望祖国繁荣昌盛。(“本质”1分,“表现”2点1分,3点2分,4点3分。)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4-7题。大地的语言阿来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

10、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

11、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己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

12、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

13、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注: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

14、盾文学奖获得者。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_5、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_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6分)_7、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7分)参考答案:4(6分) (1)表面上,高速路将城市与乡村连为一体,实际上,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资源,换来的只是城市的繁荣和自己的落后。(意思答到即可,3分) (2)中国是农业大国,正是那些在土地上胼手胝足的农夫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农耕文明。作者这样说,既是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也是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意。(3分)5(6分) 作者在淮阳土地上见到了大片农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