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1889141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饰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1 施工质量检测方法:为保证施工质量必须用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建立数据说话的手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施工质量检查。a试验检测利用试验设备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其他质量检测。如钢材的抗拉强度、冷弯、延伸率的力学性能试验,大理石等的抗压强度试验等。b现场仪器检测利用质量检测仪器和检测工具对建筑工程部位和构件的截面尺寸等采用靠,吊、量、敲、照等方法进行检测。例如用经纬仪对轴线的测量;用水准仪进行水平测量;用木材含水率测定仪对木材进行含水率测定;用干漆膜测厚仪对油漆涂料进行测定;用靠尺和塞尺测量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以及用小锤检测是否起壳、起鼓

2、等。c.观感检查c.1观感检查是用口测和触摸的方法,通过判断和分析而反映质量特征的一种方法。C.2目测:根据室内装饰工程质量规范,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装饰工程的各部位,构件的外观质量进行目测观察。如观察瓷砖的颜色是否一致:油漆的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漏底、流坠现象。地面的花饰是否铺筑正确,分隔是否纵平横直等,这些均是通过目测来完成。c.3触摸检测:用手感进行质量检测的手段。如用手触摸墙面等的装饰面层,可看其是否脱粉,平整。用手开启门窗,可查其是否开关灵活,用手扳动开关及龙头可以检查其灵活性、可靠性等。d审查记录法:这是质量监督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对原材料出厂证明和复验报告单的审查等,通

3、过对这些保证资料的审查,可以发现其质量问题。检查就有记录,象质量检验日记(施工日记)检查工程中的记录。所以审查记录是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的工作内容e评定和认证对工程质量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高级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规定,结合对单位工程的现场检测记录结果和各类资料同质量标准相比较,然后评定质量等级。f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应用法:利用直方图,控制图等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和矩阵或方差分析等数学模型来对下程质量进行的统计,计算和管理检测工具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1钢卷尺1M,5M,50M2钢板尺10CM,20CM,100CM3锲形塞尺15*15*120MM其70MM长斜坡分5小格4

4、游标卡尺精度1/10MM5方尺6水平尺镶有水平珠直尺,长度15-100CM7塔尺6M8坡度尺自制9角度尺1/10度10靠尺(直尺)长1M,2M11托线板长1M、1M12刻度放大尺5-8倍13线锤及小线14小锤10g20g分别用于装饰与结构15小镜16木材含水率测定仪17经纬仪J2或J618水准仪DS319干漆测厚仪20弹簧称5/10/10kg同、收回房屋:1.承租人擅自将房屋转让或转借的;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注释鹳雀楼:旧址在

5、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

6、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

7、,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

8、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

9、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