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试题(一)(有答案解析)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拾椹供亲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注】岁荒:年成不好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异器:不同的碗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顺日拾桑椹 / 日中不至B. 以白米牛蹄赠之 / 临别赠言C. 贼悯其孝 / 悲天悯人D. 粮食不足 / 足智多谋(2)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3)你认为蔡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答案】(1)A (2)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3)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解析】 (1)A项,每天; B项,都解释为:赠送; C项,都解释为:怜惜; D项,都解释为:多故选 A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 ;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 “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 “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 ,做到语言简洁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蔡顺自幼丧父, 与母亲相依为命 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 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二、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 世乱,令日: 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 ?”云: “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吏曰 : “鞭乎 ?王曰 : “鞭挞 t 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 ”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系 : 抓致 : 达到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 世乱(2) 云(3) 鞭乎(4) 释之2. 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惊弓之鸟 B. 君子何之C.置之度外 D. 久 D.久而久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 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1.(1) 动乱(2) 说(3) 鞭打(4) 释放2.C【解析】考查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 项“之”译为“到”;D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 不译;C 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3. 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 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窥头于牖()弃而还走()2. 翻译下列的句子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3.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参考答案】 1. 探望跑2. 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3.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叶公式的人物, 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 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 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2、翻译文言文句子 ,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能力参考译文】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车胤囊萤夜读晋之车胤家贫, 不常得油日则耕作,无以夜读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 置入绢内,以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家贫()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2. 翻译下列的句子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3. “车胤囊萤”的故事已被人们用作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参考答案】、1. 贫穷捕捉2. (车胤)长大后,广博地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当时的人们都赞美他3. 形容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觉得奇怪,问匡衡,匡衡说: “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文学家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造白糖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 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注】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 类似过滤漏斗 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 起脱色、除蜜作用1) “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案】(1)左右,上下(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3)逻辑顺序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上面一层大约有五寸厚故“许”的意思是左右,上下2)翻译文言文句子 ,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尚:还是;将:用注意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3)这篇短文首先概括写造白糖的方法,然后再具体介绍造白糖的方法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尊君在不? _ 下车引之 _ 元方入门不顾 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 “无信” “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2)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B 【解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通假字,通“否” ; “引” ,拉、牵拉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 ,丢下; “至” ,到达; “信” ,诚信3)B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