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诗歌鉴赏手法归纳 古典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下面是学习啦我给大家带来的中学语文选修诗歌鉴赏手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比兴手法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精确的说明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方,使其特征更加显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经常连用 比兴的运用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方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示意女主子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苍老,而且象征了女主子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溢了沉痛和悲伤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别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比兴手法的作用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显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白描手法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实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照实地勾画出人物、事务、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胜利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精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苦痛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苍老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务,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薄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方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争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夫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留意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调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方、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洁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渲染与烘托手法 渲染,是在须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调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简单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像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比照衬托来完成; 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美丽,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 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非常清冷,心境非常孤独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实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 如闻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羡、赞许、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长、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终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备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沉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安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覆盖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忽然发生了改变,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好像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尽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静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时常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清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清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建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事实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特殊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看了中学语文选修诗歌鉴赏手法归纳的人还看了: 1.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 2.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方法及答题模式 3.中学语文诗歌学问点汇总 4.人教版中学语文选修6文言文常识归纳 5.中学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6.中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分析 7.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考什么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