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40628492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材中祛暑剂设列的思考教育论文 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方剂学统编教材已历经7、8版的变更,期间包括行业、地区等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教材版本总有近20余种。各版教材中的方剂分类大体为1821类,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表里双解剂与和解剂、祛暑剂与清热剂的归并以及治疡(痈疡)剂的单立方面。本文拟就教材中的祛暑剂归并或单列问题提出讨论,以求同道斧正。 分类是人们对对象进展划分和归合,使其系统化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结果,分别反映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方剂本质或特性的某种理解。基于不同分类目的,或便于临床选用,或表达方剂成效,或反映方剂之间的药法联系,或突出治法的统领作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有

2、其各自的不同功能。其中,由于治法对方剂的治证与效用具有涵括性,故按治法分类,即“以法统方”一直为现代推崇和采用。同时因为“法随证立”,治法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对病证的认识,而基于不同角度对病证的分类就会有不同的病证内容,故目前治法方剂分类体系中出现基于八纲辨证(八法)的综合治法(主流方剂学教材)和基于脏腑辨证的脏腑治法(陈潮祖先生治法与方剂)两个系统并立的现状。由于治法自身处于不断开展之中,而根本治法又难以包括临床全部的病证,因此治法分类也有其局限性,这大概就是景岳的“八阵”中设有“因阵”和汪昂医方集解中采用以治法为主的综合分类法的原因。总之,方剂的不同分类方法反映出了分类者对方剂学理逻

3、辑性和方剂临床运用性的不同价值取向。 祛暑剂是治疗暑病或祛除暑邪的一类方剂。所谓暑病那么是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的统称。不同教材中祛暑剂内容的设置有所不同。一版、二版中医方剂学讲义、五版方剂学、七版方剂学、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5部教材中均将祛暑剂单列立章,其中除七版教材中未对祛暑剂做进一步分类外,其余教材中的祛暑剂均下设清暑或祛暑清热、祛暑解表、清暑利湿或祛暑利湿、清暑益气四类,收载了清络饮、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等10余首方剂。不难看出,这些教材在内容上除了在祛暑与清暑的表述以及对个别正方与附方的处理上稍有不同外,并无太大差异。三版、四版方剂学和六版方剂

4、学教材将祛暑定位在清暑,即去除暑热之邪方面,于是将祛暑剂内容归并到清热剂中,并在该章中下设清热祛暑剂一节。其中三版教材本节下收载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四版教材中收载六一散、清络饮、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六版教材中收载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益气汤为正方。四、六版教材还将香薷散、新加香薷饮移入解表剂中。总体上看,历版教材在围绕祛暑剂内容设置上的主要不同在于是否将祛暑剂单列成章。 查考明吴昆医方考,其收方按病证分为七十二门,其中火门和暑门治方均单独列立。清汪昂医方集解以治法分类为主结合临床各科将方剂分为22类,其中清暑剂单列一类。 将祛暑剂归并于清热剂中的主要考虑是: (1)暑热同性。暑邪

5、与热邪均为阳邪,可耗伤津液,暑热病开展也多遵循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治法类同,主要涉及清热泻火、清营凉血、芳香开窍、凉肝熄风等根本治法。 (2)“夏暑发自阳明”由于暑热发病之始多现阳明气分证,白虎或白虎加参汤那么为其正对之治方。 (3)将祛暑剂主要定位于治疗暑热病,由于祛暑与清热同类,因此归并入清热剂后防止了分章过细,能较好地表达分类的逻辑性。同时,考虑到清暑热方的某些特点,在清热剂下专设清热祛暑一节以与其他清热剂内容有所区别。不过三版教材中所收香薷散并不属于清暑热之剂;四版教材中以六一散、清络饮、清暑益气汤三首正方分别代表清暑利湿、清暑热与清暑益气三法;六版教材中那么以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暑

6、益气汤三首正方代表清暑利湿与清暑益气二法。将祛暑剂单列设章的主要考虑可能包括: (1)沿用汪昂医方集解综合分类法及其对祛暑剂单列的处理方法。 (2)暑病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热病及热证。首先,暑为夏令之主气,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谓“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其次,暑病在发病及病机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临床发病类型比拟复杂,除了外感暑热外,还包括寒暑束表、寒湿困脾、暑湿伤阳、暑伤气津、暑热内闭等证,治疗上涉及到祛暑散寒、温阳化湿、祛暑利湿、清暑益气生津、芳香化浊、开窍醒脑等多法,如将祛暑剂归并到清热剂有挂一漏万之嫌。 (3)祛暑剂有一定的用药专属性。常用祛暑药如鲜荷叶、荷

7、梗、鲜银花、丝瓜皮、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心等,大多具有采集的时令性;祛暑剂在主治上也多有一定的专属性,如香薷饮、清络饮、清暑益气汤、六一散、桂苓甘露饮等方那么仅用或主要于夏暑时病。 4.1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涵义1 从中医辨治(证卜卜姜惨)体系的角度,治法是联系证和方药的中介;从治法与方、证关系的角度,治法既是针对方证而设立的治疗方法,也是方药配伍后整体功用的概括。由于方剂的成效与针对方证的治法具有相同的内涵,治法联系方剂主治病证和功用两方面,因此按治法来进展方剂分类会不可防止地存在着或对方剂功用,或对方剂主治不同方面的侧重。如解表、补益、泻下、涌吐、和解、开窍、安神、固涩、祛痰等方剂偏向

8、于方剂功用,而治风、祛湿、治燥、治疡、驱虫等类方剂那么侧重于所主病证。鉴于目前教材中方剂分类采用的是以治法为主的分类方法,故将祛暑剂单列为章是侧重于所主病证方面的考虑,与以治法分类的本质含义并无逻辑上的冲突。 4.2 祛暑剂有自己相对的治法和方药规律 通过单列祛暑剂章节能比拟好的反映出暑病的根本类型和其治疗立法及方药规律,有利于学习者较为整体地把握中医治疗暑病的大法及其方药。其实,一些教材将祛暑剂归并到清热剂后,下设“清热祛暑”一节可能也是考虑到清热祛暑在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清热剂,否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设专节。至于一些可用于治暑的其他类方如清热剂中的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开窍剂中紫雪,祛湿

9、剂中的甘露消毒饮,补益剂中的生脉散等方,虽然也常用于暑病不同阶段病证的治疗,但其临床用于暑热病的专属性不大,自然不必放在祛暑剂章。 4.3 在现有的方剂分类体系中,可以找到分别对应于六淫中之五淫,如风、寒、湿、燥、火/热之邪所导致的几类病证的相应治方,如针对风病证的治风剂、针对寒病证的温里剂、针对湿病证的祛湿剂、针对燥病证的治燥剂、针对炽热病证的清热剂。而暑邪作为外感六淫之一,有其自身的属性与致病特点,无论是暑病中的邪犯肌表的表证,还是暑入气分的里证,各有其相应的针对性治法。如果不设祛暑剂,在逻辑上那么有欠合理。 4.4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东南的一些地区,夏季高温持续时间较长,且多雨水,不仅暑

10、病多发,而且在发病类型上也常表现出人群的多态性,于是祛暑剂那么有很强的适应性。考虑到方剂分类的临床适用性,将祛暑剂单列一章,提供相对完整的祛暑治疗大法和主要方药,也是临床实际的需要。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祛暑剂也比拟好地表达出在治暑方面的中医经历特色。 综上,祛暑剂是“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各种暑病的一类方剂”。虽然前人关于暑病的发病类型、治疗立法及方药方面的内容丰繁,但总体上可分为表证类(夏月伤于风寒或感于风热二证)、里证类(暑伤气分、暑燔营血、气阴散脱三证)及暑邪夹湿类(暑夹寒湿和暑夹湿热二证)等根本类型,分别涉及到香薷饮、新加香薷饮;清络饮、白虎汤、清暑益气汤、清营汤

11、、犀角地黄汤、生脉散;藿朴夏苓汤、大顺散、桂苓甘露饮、六一散等详细治方。不难看出,以祛暑剂为纲(列章),以祛暑涉及到的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除湿几类主要治法为目(下设节),在除去与其他章节重复方剂的根底上,来组织祛暑剂内容的编写是合理的。这样的处理不仅表达了中医在暑病治疗立法、组方、用药方面的特点,也比拟符合目前方剂分类的逻辑及符合临床实际的需求。当然,在本章的编写中,如能通过概述对暑病类型和其治法的思路进展必要的概貌介绍,结合突出本章内容的主旨,那么会使“祛暑剂”章在治法上具有更好的表征性,同时也防止了“挂一漏万”之嫌。 1谢鸣.治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J.中国医药学报,xx,9(3):137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