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0627465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湖南省永州市白水镇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别踩疼了雪朱成玉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

2、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

3、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可在冬

4、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23阅读全文,说说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是什么?(2分)24第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25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5、2分)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3分)2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分)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诗三百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

6、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朦诵”并提。诗歌也常被人民群众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抓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

7、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赋诗“可用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

8、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

9、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白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这种情况被称作“献诗陈志B.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所以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C. 诗经中的作品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其实它们原来只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D.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

10、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B.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C.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故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盂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B. 古人在“赋许言志

11、”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C.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D.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参考答案:1. C 2. B 3. D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并没有深刻含意”错,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

12、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概括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曲解文意,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点睛:归纳内

13、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制度文明的文化基因王博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制度文明。这种强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实力的壮大,以及由此给西方人带来的文明优越感。这种局面使抱有“天朝上国”梦的国人对绵延数千年的自身文明一度陷入深深的质疑和焦虑。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器物、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但安顿人类

14、生活秩序的制度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却要求社会相对稳定甚至偏于保守。于是,技术革命和制度文明两种演进逻辑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就有各种表现。从法治角度看,立法体现出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转型中,我们制定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经常修改法律,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如此一来,制度的滞后性得以缓解,稳定性却受到挑战。如果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治、德治、法治等社会治理模式都算作制度文明的范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几种制度文明都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的分量不同。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传统中国是“融国家与社会,摄法律于礼俗,以伦理代宗教”。如果用礼法合治来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和

15、西方现代的法的精神有云泥之别。法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也不能和西方相提并论。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涵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值得注意的是,奠基传统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文化体系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地处北半球东段,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季风气候显著,地形多样复杂,沃野千里,适宜农耕。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中华文明对环境的感思甚至眷恋,养成了我们依赖土地、逐水而居、安土重迁等民族性格。有学者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称为“静态”模式。这种生存方式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割裂自然本根。而近代西方一些国家热衷于海上贸易;后来又受资本驱动,进行全球扩张。传统中国人对商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低于农业活动。这种社会形态为礼法合治这种特殊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的德治、人治和法治其实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的“社会性道德”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得人人具有自律的本能。中国人政治理想中的人治不是那种暴力压制性的,而是心悦诚服甚至感恩戴德,因此中国社会政治建立的基础具有非功利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