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0529112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回族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侯德云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

2、,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3、,不如换个人问问吧。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借的,现在还给你。”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

4、,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队长就看着我。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没借。没借。”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我”“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

5、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冬之卷)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

6、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才向我提出这个要求。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17. 文章不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8.

7、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19. “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6分)参考答案:16.选B给3分,选A给2分,选C给1分;选D、E不给分。(C本文内涵相当丰富,不只是在批评那老头。D从上下文看,队长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认定老胡说了假话,而是因为有人还木板生出了事端。E文中找不到“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这一信息。)17.这样写避免了作品的平直,呆板,无趣。“我”住在新居的矛盾心情,使作品产生了悬念,很吸引人,让人生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更强化了这块木板所反映出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引人深思。(4分)18

8、.“我”是一个正直、善良,办事有原则,讲信誉的人。“我”思想纯真,一点也不世故;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知之甚少,完全没有油滑之气。(答出3点即可)19.“我”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最后明白了隐藏在这件事之后的,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2分)这种态度是人们自私自利的表现。对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没有正义感,没有公德心,这是可悲的。广泛存在的这种态度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任其发展下去,很可怕。但“我”对此似乎又无可奈何,所以明白这个问题后,只能是“叹一口气”。(4分)略2. 议论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共6分)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活动,其生命活动

9、和生活需要的全部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环境,汤因比将其比喻为人类的母亲。人类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活动。而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的安排,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习俗。那达慕是否可以称为节日,学术界似乎还有争论。与农耕民族的节日相比较,草原民族的节日似乎不是固定到“日”,草原那达慕的节日的文化场域也比较宽泛。据调查,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牧

10、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而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67月。民俗,它与人们的出生地、族属、国籍、性别等与生俱来之物相关,那达慕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这个节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的历法有关。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在对天象的观察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历法。由于草场是牧业的生命线,他们以草木计年。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宋孟珙蒙鞑备录云:“其俗每青草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牧草的荣枯标识着牧业生产的一个周期,

11、因此“草”具有年的意义。注意这里的草不仅含有自然意义,而且含有人文意义。对于时间,正如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不可以深入理解,只可直觉与体验。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是以草为参照物的。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从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时间的体验有所不同。什么叫节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中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和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在每年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人类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草原那达慕的时间选择在夏末秋初,这个节庆的时间有相对的固定性:“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在夏末秋初这个一年里的特定时间,草原上举行那达慕,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与农耕

12、文化的节日的文化空间不同,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即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和场所,必须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从其文化属性看,则应该具有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娱乐性等等。草原是牧民的生活之源。在草原上,游牧民所从事的劳动、迁徙,与五畜、与自然界的草场和气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的,牧业的生活方式是在草原生态中生存的牧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因

13、为经过牧民的劳动,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草原是牧民的家园,同时也是牧民节日的文化空间。 (选自邢莉在第六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论坛上的发言)1.下列关于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那达慕,作为草原民族的节日,它不像农耕民族的民俗节日那样具体到某一天,它的节日的文化场域相对比较宽泛。从已经举行过的大型那达慕看来,它们大多出于庆贺牧业丰收,而牧业丰收的前提就是雨水好,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相对固定。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据此可见,那达慕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传统那达慕的节期一般在农历67月,这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

14、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人对自然界形成对象性关系,因而人类生存环境必须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彭大雅黑鞑事略说“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孟珙蒙鞑备录说“其俗每青草为一岁”,从宋朝的这记载中可见蒙古族当时是以草木计年。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并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它具有三大元素,即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呈现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草原民族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从而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广袤无垠的草原就成了那达慕的文化空间。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

1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像那达慕这样的岁时节令习俗是蒙古族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其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安排的结果。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而他们创造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要服从并服务于他们的生产生活。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时间感受,所以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因为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以草为参照。对于人类学家,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就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参考答案:1. 1、C(分析:“那达慕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错,原文是“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2、A ( 因果倒置。第一段“人类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3、D (“只要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