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0527837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学院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分)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母亲的代称。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以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为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记,我很漂亮。”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市

2、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时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市。每天晚上抱着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女孩的一种习惯。在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后来,女孩终于在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

3、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以泪流满面。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市,她颤抖着按响门铃,开门的确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寻母,速归。6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在文中具体指 (2分)7.女儿感到“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是因为( )(2分)A.只有离开了家,才深感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B.只有离开了家,才有冲出“牢笼”的快感。C.没有家中母亲的严格管教,深感离家的自由与开心。D.只有踏入社会,才感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多么不易。8.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

4、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请你挖掘这“留言”中所有包含的“报复”的具体含义。(3分) 9.从文中“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电话后的心态又说明了什么?(2分)1) 2) 10.作为一名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点?为什么?(0字左右)(3分)参考答案:6、(2分)母亲只顾挣钱,忽略了对女儿的精神关爱;对女儿限制太多。7、(2分) D 8、(3分)借母亲的话来讽刺母亲;没有你,我会生活得更好;我可能利用美貌为资本来求得生存。9、(1分)1)母亲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正在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1分)2)女儿一步步理解了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10、

5、(3分)须结合原文分析,鉴赏点参考举例:1)构思巧妙,用“寻人启事”为主线练习母女二人的感情世界,结构精巧而内容意蕴丰富。 2)出人意料,合乎情理,紧紧抓住了阅读心理。(选其一)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2-24题。阳 关 雪余秋雨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

6、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

7、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8、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

9、直伸天际。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

10、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2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第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B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只想给阳关涂上了凄惨的色彩。C第段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D作者写阳关的树影

11、、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E从第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时间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23. 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4分)_24.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6分)_参考答案:22、B E(5分)(B项只给阳关涂上了凄惨的色彩有误;E项应是以行踪为序,答对一项给3分)23、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1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1分)。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

12、题的同时(1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沦桑之感(1分)。(有其他解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24、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3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馨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3分)。(有其他解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骆家辉:一英里梦想提到61岁的骆家辉,总有两个离不开的话题,一是他的华裔血统,二则是“美国梦”。“100年前,我的祖父乘蒸汽船到了美国华盛顿州。他在一个白人家庭当佣人,这户人家距离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路程。我们家族用了一个世纪,才从那幢当佣人的房子搬到了州长的房子里。”“我的父亲骆荣硕在二战爆发前加入美国陆军,战后回到西雅图,开了个小杂货铺,在美国扎下根来。”这是骆氏家族的转折点,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开端。骆家辉1950年出生于西雅图,上幼儿园前,骆家辉还不会讲英语,因为家里人只说台山话;在幼儿园时,他还因为不爱吃美式早餐而被教员打了手板。现在,他喜欢喝星巴克的摩卡咖啡,有时还亲手调制,并用流利的美式英语与记者畅谈咖啡文化。1968年,骆家辉考上耶鲁大学。几年后,又取得了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因为出色的法学教育背景,骆家辉受聘在华盛顿州金县的检察院办公室工作。1982年,成功竞任华盛顿州议会众议员。1996年更是以58%的优势选票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