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0455944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过程类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详实、可直接用)(共8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理过程专题系列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讲义 一、 考情深度解读1.新课标与考纲要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2012年湖北普通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体现。这说明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将地理过程的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自己具备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地理过程的知识点要求,结合高考地理复习要求,可大致归纳出以下需要强化的基本地理过程:(1)地球周年运动的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3)内外力作用下的海陆地貌演变过程 (4)大气受热过程 (5)大气运动过程 (6)天气变化过程和气候形成过程 (7)水循环过程 (8)洋流的形成与运动过程 (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10)聚落形成的过程 (11)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及影响 (12)区域产业转移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旅游活动的过程 (14)某种自然灾害产生的机制与发生过程 2.考点分布 “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可分为三个考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3.高考重点与盲点 本考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是频繁出现,但

3、学生得分请况并不理想。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中第36题第(2)小题“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得分情况:0分率80.6%,2分率14.825%,4分率4.21%,6分率为0.42%,8分率为0.0384%。 4.命题趋向 对历年高考试题分析,本专题“注重对地理过程自身的基本原理规律考查”“运用地理思维,注重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强调对原理的考查;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多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强调对过程的分析与描述。而问答题的呈现方式又主要

4、有三种“直问式”、“隐性式”与“间接式”。 5.对考生的基本要求 熟记和理解地质作用的过程与原理,掌握分析和描述地理过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二、 专题复习过程探究(一)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1.回顾主要的地貌景观类型:风化地貌、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及主要的构造地貌。2.考点解读本小考点一直是考生的得分瓶颈,多以问答题考查方式呈现,答题要求考生从“地质作用过程”角度,按各种地貌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有因果联系地描述地质作用过程,要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答案的精细化。3.知识回顾:案例分析(河谷的演变)演变过程:在河流发育初期

5、,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总结归纳描述“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4.本考点的问题类型与解题技巧本小考点问题呈现形式主要分三种: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问题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均要求学生

6、掌握所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掌握以下解题技巧: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直 问 式” 特点:问题呈现的直接性,问题表达语句中直接带有“过程”二字,如2009年安徽文综卷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等。【典例呈现】(2012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

7、,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8分)【分析】地理过程:祁连山(岩石风化作用)河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西北风(风力侵蚀、搬运、堆积)腾格里沙漠(风化、侵蚀作用)西北风(搬运作用、堆积)黄土高原(优化答案)参考答案:祁连山北麓的碎屑物质被河流(石羊河和弱水)带至下游地区(阿拉善高原)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和洪积平原;(2分)西北干旱的大环境下,近地面风(西北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较细小的颗粒物质带离原地,形成(巴丹吉林沙漠和

8、腾格里沙漠)沙漠,(2分)并通过西北风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2分)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的阻挡,大量的粉尘沉积在黄土高原。(2分)即时训练(2012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略) 从成因上分别说出张家界武陵源峰林与黄山峰林的岩石类型。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述张家界武陵源峰林的形成过程。【分析】石英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地理过程: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优化答案)参考答案:沉积岩 岩浆岩 地壳缓慢(或间歇性)抬升,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 “隐 性 式”特点:问题呈现不带有“过程”二字,但其实质问的是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对该类题型要仔细审

9、题。问题的表达方式常见为“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XX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多XX地貌景观,试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形成原因” 。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试分析其原因 ”等。这类题只需将“过程表达清楚”,就完成了“原因分析”,属于“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典例呈现】(2010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

10、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分析】观察图中乙地的位置,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乙地有大量鹅卵石堆积,应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景观,这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解题可以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方面突破。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优化答案)参考答案: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

11、状堆积地貌。推导出本题的答案: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即时训练:(2011湖南联考)图8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参考答案: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参考答案: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间 接 式”特点:问题的指向并未明确地理过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

12、类问题。但要回答好这类问题,必须明确地理过程。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1“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要求考生能在理解三角洲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来反证,如果不明确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只会造成答案的片面性而大量失分。这类题目具有间接考查地理过程的特点。【典例呈现】(2008年全国文综卷1)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分析】先考虑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再分析G河没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三角洲形成过程:地理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优化答案)参考答案: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13、,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分析:上游地区“流水侵蚀”强,一般与流速大、植被覆盖率低相关,很明显,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必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水土保持好);“流水搬运”是全程都发生的,而搬运泥沙量多少与三角洲形成关系密切,而搬运量与水土流失和流速有关,很容易想到在刚果盆地内部由于地势低平,流速小,搬运作用减弱,故又能想到一个得分点;“流水沉积”一般发生在山口处、河口处、河流下游及流速小的河段,故很容易把目标转移到G河河口处,河口处流速大,沉积作用弱,这样又能多想到一个得分点。本题参考答案: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入海泥

14、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5.方法归纳“四个要求,三个技巧,三个问题”地理过程要求: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解题技巧: 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问题呈现形式: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一般方法:“过程要求的普遍性,解题技巧的适用性,问题呈现的同一性”(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需要重点强化的过程:地震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过程,滑坡的形成过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典例呈现】例一(2010新课标版全国文综卷1)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这是属于“地理过程”类的考查,提问方式具有隐性特点,把这次地质灾害“形成过程”分析清楚,即表达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