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40202595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锦集五篇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五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能力目标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

2、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

3、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

4、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设计(二)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2)释义:遗骸 褶皱 劫难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i zh nn s(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褶皱

5、: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多媒体显示: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学生自读课文

6、,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

7、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

8、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

9、.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

10、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

11、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

12、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

13、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六、布置作业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二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2. 教师可制作课件。二、课堂学习1.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2. 导读被压扁的沙子出示导读话题:文章提出的两种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的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形成结论。指名回答上述话题,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结论,多媒体展示:观点:“撞击说”

14、和“火山说”。说明方式:提出两种看法,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说明依据: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性质。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教师小结:文章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3. 自读恐龙无处不在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法实践: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三、语言实践活动1. 活动话题:我眼中的恐龙活动要求: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恐龙及相关的话题。2. 活动话题:我来到了恐龙时代活动要求:合理想象,展现你的创意。学

15、生活动,师生共同评价。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

16、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