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40190633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大班数学找对对教学设计 大班数学找对对教学设计 金寨镇中心幼儿园 朱忠艳 一、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对一双、一对的概念不太清晰,常常会说出一些笑言。现在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常常会消逝这样一种现象:找到一只,丢了另一只,或者是找到的两只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双双对对这个数学活动,旨在关怀幼儿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体验解决问题的欢乐。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双、一对

2、的含义。 难点:能精确将物品进行配对。 四、活动预备: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分类玩耍,引出双、对的概念。 1.老师呈现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 老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依据已有的阅历进行分类、配对。】 2.观看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 老师:请小朋友认真观看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 【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 老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

3、子、一双筷子。 【向幼儿简洁介绍双、对的含义及用法条件。】 (二)分类玩耍,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 1.老师呈现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 老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 【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舞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 (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1.老师:除了老师预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 老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

4、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美丽啊!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的让幼儿理解了活动的意义,也增进了幼儿对活动的爱好。对幼儿的学问力气也有所提升。】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阅历。 1.老师:今日老师还给小朋友们预备了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 2.老师呈现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 3.幼儿成果呈现。 【这一环节里,主要是考验幼儿的动手操作力气,并再次强化幼儿所获得的阅历,对学问进行巩固。】 老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玩耍成双成对。 六、活动反思: 在

5、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把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很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精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爱好,活动中表现的很乐观。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生疏了10以内的数,并初步把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学问。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5段支配: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

6、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单元后面还支配了复习,关怀同学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同学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力气。最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些学问,以丰收的果园为素材支配了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同学结合详细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量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使同学经受联系实际探究、沟通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能简洁解释自己思索问题的过程;培

7、育初步的观看力气和分析力气、推理力气;初步体会简洁的函数思想。 3使同学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初步具有仔细计算以及发觉错误准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关键: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四、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正确娴熟地计算以内的加减法。 六、单元教学课时支配: 1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4课时 2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3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

8、时 4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5课时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6复习 2课时 7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 1课时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材分析。 ( )是人民训练出版社教材小学数学( )班级(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 )册第( )页至第( 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数学广角)”领域的学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生疏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学会了( ),教材留意创设情景,从同学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动身,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同学探究和发觉,同时启发同学( )。学好这部分学问有助于同学理解( ),也是

9、今后进一步学习( ),把握( )学问的基础。 依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同学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让同学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阅历,通过观看、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生疏( 和发觉( ),理解( ),把握( ),探究 ),并能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育同学合作意识,动手实践力气;提高同学的应用意识,培育同学的自主探究力气。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使同学在自主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带来的欢乐,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进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二、学情分析 ( )班级的同同学动活跃、富有好胜心理

10、,并且大部分同学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同学轻松学到学问。 三、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问成长的过程。 同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激活同学的原有阅历,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让同学在经受、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教学难点是( )。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同学享受老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进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

11、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依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预备( )等学具。 五、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支配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摸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学问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详细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依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同学仔细观看,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老师指出本课要重点争辩的几个问题是:( )。 揭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同学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同同学活,更能让同学接受,

12、从而激发同学深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摸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同学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同学在保持高度学习热忱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切身经受和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让同学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进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学问。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同学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同学在解决这些问题

13、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敏性、灵敏性、制造性,使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气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同学学习爱好,使同学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感想? 你要提示大家留意什么? 你还有什么怀疑? 你感觉自己今日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沟通学习所得,增加同学学习数学学问的信念,培育同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14、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晰、简洁明白、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同学的学习起到关怀作用。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班级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使同学把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育同学类推迁移的力气和口算的力气 过程与方法:使同学经受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把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培育同学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使同学能正确、娴熟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口算: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师: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 1815= 4512= (1)同学独立完成,指名2生上台板演校对。 (2)说一说:怎样算?列竖式时要留意什么? 3、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