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929332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河源市田心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舒晋瑜 若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来诠释,那么王安忆因其书写,可以说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上海的世俗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演绎出活色生香。上海给王安忆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人自然要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上海恰恰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我的写作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辩证的关系。”长恨歌描写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人生;富萍关注的是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新加坡人写的是当下的上海新贵;到了新作天香,她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直写到明朝灭

2、亡,所写虽始自大家族,最后仍回归市井。她把日常生活的精致繁杂表现到精妙,上海的气息由弄堂、流言,甚至由某个女人婀娜的步态弥漫开来。在王安忆看来,这沪上的清雅就杂在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而她的文字则在经历了华丽堆砌的繁复之后,亦回到这清雅的平白简洁,就像冯梦龙编辑整理的挂枝儿。虽然写的是这琐细的市井生活,王安忆的笔下却时常透出她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怀与思考。在遍地枭雄中,书中人物目睹各地的变化,强势发展的痕迹仿佛在地上凿出一个个窟窿,满目疮痍。在小说集乌托邦诗篇中,王安忆写道,“我晓得这世界无论变到哪里去,人心总是古典的。” 她担心城市变化太急剧,担心人们对物质的抵抗力越来越弱。 而她,就距离这喧

3、嚣与繁华咫尺之遥,安守宁静寂寞。她一向觉得写作是诉诸内心的,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曾经挂职到上海南市区文化局任局长助理,却只待了两个半天。在上海,她大概是最晚装电话的作家,从不上网。到现在,她仍然用笔写作,产量不是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多每天只写一点儿。王安忆说,她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养蚕的小说。下乡时在安徽农村看到养蚕的情景,至今留在她记忆的深处。这或者也可被视作王安忆的创作写照: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始终严丝合缝地裹住自己,最终破茧而出。 她本来也不怎么喜欢太多的人关注自己,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让我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写。”她曾经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原始部落”形容自己缓慢的写作。恰如天香绵长遥远的由

4、来,自有一种秩序隐藏在时间深处,想快也快不了。还是在很多年前,王安忆心生好奇地想去了解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于是,她跑到图书馆和藏书楼里翻检。她何尝不知网络检索的快捷?只是在她看来,到故纸堆里翻检固然缓慢,但这自会生出一种经历。慢的写作追求与生活节奏,让王安忆的日子生出些许诗意。即使是到安徽农村插队时,在给母亲茹志鹃的信中,王安忆写到当时孤独无助又艰难的生活也是如此动人:“别人家屋梁上来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很多知名且成熟的作家,愿意划清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若以此区分,毫无疑问,王安忆要归到前者。可是她向来不排斥对畅销书优秀元素的吸纳,尤其喜欢推理小说。“生活的逻辑是很强大严密的,你

5、必须掌握了逻辑才可能表现生活。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你要不断问自己,这是很严格的事情,这就是小说的想象力,推到多远就看你的想象力的能量。”过去,她曾经诚实地表示自己是“比较笨的写作者”,如果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经验过的事情,她很难去想象。即使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她最不满意的也是完全凭借想象的第一卷。可是到了纯粹信赖想象的天香里,她却渐入佳境,左右逢源。每次见到王安忆,总见她头发挽在脑后,清清爽爽,说话简洁,语速很快,举手投足都是高雅的气质。看起来不苟言笑的她,似乎不太容易亲近。而这在外人看来的疏离与冷静,掩盖了她丰富热忱的内心。在熟悉她的人眼中,王安忆是个坦率真实又细腻体贴的

6、女人:她织好送给史铁生的毛衣,史铁生去世后,被妻子陈希米珍存着;她给病中的陈星儿送去自己熬的鱼片粥;陈世旭要买藤椅,她跑到家具店亲手一笔笔画下(不允许拍照 )寄给他30年前,她在中央文学讲习所(现鲁迅文学院)学习,遇到不会写的字便转过身问:“陈世旭,兔zi子的zi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道:“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她让我想起她的长恨歌,“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说王安忆是“上海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2 王安忆的“清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文章筛选信息。3“别人家屋梁上来

7、了燕子,但我家的却没有来”一句有何动人之处?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上海给王安忆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王安忆创作了大量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上海的世俗生活在她的笔下,被演绎出活色生香;王安忆是上海世俗与清雅女性的代表。2创作风格:她的小说作品写的虽是俗世的繁华生活但平白简洁;甚至有人认为她的小说连一个粗鲁的字都不用;创作习惯:用笔写作;她不用网络而从书本上查找资料;生活习惯:她的头发挽在脑后,清清爽爽,举手投足间透出高雅的气质;她是上海最晚装电话的作家,从不上网。3用对比用一个对比手法,写出“我家”和“人家”的差别,燕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如此一来,便将那种孤独无助的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略

8、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0题。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

9、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

10、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

11、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

12、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

13、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9.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20.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答:参考答案:19.受古代经典传记作品的启发;吸取别传作品写作方法中的精华;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20.以学术观点为主

14、,思想深刻分析透彻;按照顺序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梅花几度梦里寻王本道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

15、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