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870208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

2、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只是这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的。概略地说,“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士”又可更进一步划成好几个阶段,

3、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秦汉时代。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师”两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代儒教中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人)以及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如道安、慧远等人)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士的新标准。 我们虽然承认士作为“社会的良心”,要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士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

4、”可以清高到完全没有社会属性的程度。所谓士的超越性既不是绝对的。也决不是永恒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有些士少壮放荡不羁,而暮年大节凛然;有的是早期慷慨,而晚节颓唐:更多的则是生平无奇节可纪,但在政治或社会危机的时刻,良知呈露,每发为不平之鸣。至于终身“仁以为己任”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士。在历史上原是难得一见的。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则是现代一般观念中对于士所持的一种社会属性决定论。以决定论来抹杀士的超越性,是只见其一、见其二的偏见。按之往史,未见其合。事实上,如果士或知识分子完全不能超越他的社会性,那么,不但中国史上不应出现那许多为民请命的士大夫,近代西方也不可能产生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了。

5、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分子既以人类基本价值为依据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又致力于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B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超越个人私利去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害之事。C“游士”和“士大夫”活动的时代分别是先秦和秦汉以后,秦汉时代“吏”与“师”集中扮演了“士”的身份。D范仲淹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士的新标准,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士在中国史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因为各阶段所对应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

6、文化、思想发生了变化。B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高僧承载着士的精神;隋唐时代,“社会的良心”已不由佛教徒代表,转而由杜甫等诗人、文士代言。C中国“士”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孔子开始延续了至少两千五百年,自先秦以来没有中断,但是期间屡有转折。D本文以为民请命的士大夫、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两例,有力地驳斥了现代一般观念中对“士”所持的社会属性决定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史上“士”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天“知识分子”的概念,这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有不少契合之处。B中国历史上有些士并非一生都践行着士的精神,说明士的超越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必强求一以贯之。C很多专家、学者知识水平高,

7、专业技术过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使他们成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D知识分子有担当精神,可以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发言,但也可以超越私利的束缚,超越该社会阶层。参考答案:答案:(1)C (2)B(3)C【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1)C、士的活动集中表现在“吏”与“师

8、”身上,此话不等于“吏”与“师”集中扮演士,且原文第二段说的是 “以儒教为中心”的“吏”“师”故选C (2)B、原文第一段只是说诗人、文士更足以代表“社会的良心” ,并非说佛教徒就不代表承载士之精神的高僧文中有“济俗”作限定,并非一般高僧且原文讨论的是 “能 ”“ 足以 ” 的问题,而非 “是”的问题故选B(3)C、献身专业工作并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更毋说成为其中精英故选C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

9、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

10、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

11、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規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

12、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規范,也要用文化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化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化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B. 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C. 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D. “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

13、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B. 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C. 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作用。D. 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

14、能的发展。B. “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C. 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D. 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参考答案:1. C 2. B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未然”改成“已然”,原文是“中国 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

15、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B项,缩小范围,原文是“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很多人 ”可以包括专家,也包括普通人。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故本题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并没有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忧虑,以及如何构建未来人机关系格局的问题。故本题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人 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B项,“或然”改成“必然”,原文是“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 的人机关系”;D项,“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说法绝对。故本题选C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