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9796748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市萍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劳动和社会保险立法,规定了6天工作制,废除在工矿企业中使用童工,工人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和老年保险由国家、雇主和工人共同缴纳等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这些法令主要由帝国议会通过B说明了德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比较强大C反映了当时欧洲工人运动正处于高潮阶段 D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参考答案:D2.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

2、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 B C D参考答案:A3.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参考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

3、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故选B。4. 罗马共和国早期

4、,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妥协的产物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并不一致参考答案:B(3分) C/D(1分)A(0分)5.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B.日本利用

5、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参考答案:C【详解】从材料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明显可以看出,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了。故答案为C项。A项,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与材料中“但是也未尝不是可惜的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的结论,排除;D项,仅从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不能得出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的结论,排除。6.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6、!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有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参考答案:A7.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只要

7、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可知信与不信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自由,即其中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所以D正确。A、C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信称义不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排除B。故选D。答案:D8.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B.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战争的条件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D.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参考答案:D略9.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

8、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参考答案:A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

9、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10.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参考答案:C材料体现出对待西方政治体制学习中,洋务派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

10、辩论也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嬗变,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都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前者不是格致之学,而是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洋务派内部的争论,不代表广泛性,故D项错误。11.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时代差异参考答案:B12.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11、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参考答案: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故选D。13.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开始B.“明定国是”诏

12、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正式形成C.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D.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参考答案:C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政策D 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A项错误;“明定国是”诏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制的变革,B项错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宪法,C项错误;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这一说法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14.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下列哪一

13、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太原会战 D枣宜会战参考答案:B略15. 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由此可知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C.莽新政权废除分封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参考答案:A材料“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反映了地方王国势力逐渐削弱至消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王莽新政权废除分封,故C错误;汉武帝推行新政的目的是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武帝

14、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推恩令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地方王国势力逐渐削弱”的答案。16. 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参考答案:D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错误。17.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参考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的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