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239658741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试题及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中学训练学问与才能重点学问梳理(一)训练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1.训练的概念训练是有目的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体会的基本途径;广义的训练是指增进人的学问与技能、进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训练包括学校训练、家庭训练和社会训练三种形式,学校训练是其典型代表;狭义的训练主要指学校训练,是训练者依据肯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训练者的生理、心理的进展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通过学校训练的工作,对受训练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进展变化的

2、活动;2.训练的构成要素训练的构成要素是:训练者、受训练者、训练影响;( 1)训练者:是在训练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训练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学校老师是训练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训练者,在训练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训练者:是在训练活动承担学习的的责任、以肯定方式接受训练影响的人;特点:进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受训练者是训练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训练影响:是训练实践活动的手段,是训练活动的中介,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措施等;3.训练的属性( 1)训练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2)训练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4.训

3、练的起源与进展P45.训练的功能依据训练作用的性质,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依据训练功能的作用对象,可以分为个体进展功能和社会进展功能依据训练功能出现的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功能(方案性)和隐形功能(非预期性)6.训练学的争论对象和任务训练学是以训练现象、训练问题为争论对象,不断探究并揭示训练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训练学的争论任务就是要阐明训练的基础学问和基本理论,揭示训练的基本规律,为训练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供应理论支持,为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7.学习训练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训练理念,增强贯彻党的训练方针的自觉性有助于把握训练专业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明白训练历史,传承思想遗产有

4、助于明白老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1 第 9 页,共 18 页 - - - - - - - - -8.训练学的进展(P9)9.训练与社会的进展( 1)训练与人口的关系a.人口对训练进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训练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训练质量;人口结构影响训练结构;人口流淌对训练提出挑战b.训练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训练可以提高人口质量,削减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有序流淌( 2)训练与文化的关系a.文化对训练有制约作用文化影响训练目的的确立,训练内容的挑选,教学方法的使用b. 训练对文化的进展有促进作用训练传递和储存文化;传播和沟通文化;挑选和提升文化;更新和制造文化( 3)训练与生产

5、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训练有制约作用生产力打算训练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训练目的的确定、制约训练结构的变化、制约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b.训练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训练再生产劳动力、训练再生产科学学问( 4)训练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a.政治经济制度对训练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打算训练目的的性质、训练的领导权、受训练的权益b.训练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育合格的公民;选拔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气,可以促进民主10.训练与人的进展( 1)人的身心进展规律(特点)a.次序性:人的进展是一个有次序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要求:在对青少年进行训练时,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由详细到抽象,循序渐进,不

6、能揠苗助长b.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求:训练工作必需从同学的实际动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详细任务,实行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要依据实际情形区分对待c.不平稳性:身心进展在同一方面的进展速度不平稳;不同的方面的进展不平稳要求:训练必需适应人身心进展的不平稳性,要把握个体进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施加训练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2d.个别差异性:人的进展的速度、水平以及进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要求:在训练工作中留意争论个体间的差异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e.互补性:个体的生理机能之间以及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要求:训练应

7、结合同学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留意发觉同学的自身优势,促进其个性化进展;同时也应留意培育同学的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2)影响人身心进展的因素a.学校训练:起主导作用;缘由:训练是一种有目的地培育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进展方向;训练能有效的掌握和和谐影响同学进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有特地负责训练工作的老师;b.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内部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进展的打算性因素c.遗传:是生理前提d.环境:是外部客观条件;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进展起着打算性的作用11.训练制度的概念广义的训练制度:是指国民训练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训练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训练制度

8、:是指学校训练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详细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其中学校训练制度处于国民训练的核心和主体位置,表达了一个国家国民训练制度的实质;12.训练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a.政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 经济:生产力的进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展状况c.文化:本国的传统学制和国外优秀学制的影响d.青少年儿童的身心进展规律13.现代学制进展的主要趋势:大力进展 学前训练 ,留意其与学校训练的连接;延长义务训练 年限;促进 职业训练 进展高等训练 类型日益多样;学历训练和非学历训练的界限逐步淡化;终身训练

9、日益受到普遍重视14.义务训练的特点:a.强制性(义务性)b.免费性(公益性)c.普及性义务训练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治理的体制;15.训练目的的概念训练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训练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育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对训练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训练目的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方向,是一切训练工作的动身点,它的实现也是训练活动的归宿,也是训练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6.训练目的的层次性国家的训练目的(远程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标(中程)、老师的教学目标(近程)17.训练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对训练者和受训练者有目标导向;训

10、练内容、制度、方法等都以其为依据和前提)3 勉励作用(最终目标可以反过来成为一种勉励目标)评判作用(可以对学校、教学工作、老师、同学进行评判)18.训练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卢斯、裴斯特洛齐、罗杰斯、福禄贝尔、马斯洛) 留意训练对个人的价值,主见训练目的是进展人的个性(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 主见训练目的是培育合格的公民;但忽视了人的价值19.训练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制定者的训练抱负和价值观人的身心进展特点与需要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进展学说20.我国实现训练目的的基本要求 强调训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1、 要求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进展 强调训练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进展的唯独方法,也是实现我国训练目的的根本途径)训练必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训练目的的根本途径;21.素养训练的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养为根本宗旨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为重点面对全体同学促进同学全面进展促进同学个性进展22.全面进展训练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进展训练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 : 1)德育;把肯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就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训练(政治训练、思想训练、法纪训练、道德品质训练)特点: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2)智育;智育是授予同学系统的科学文化学问、技能,进展同学智力的训练;3)体育

12、; 体育是授予同学健身学问、技能, 进展同学气体素养和运动才能,增强他们的体质的训练;4)美育;又称审美训练或美感训练,是培育同学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制造美的才能的训练;5)劳动技术训练;劳动技术训练是向同学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学问和基本生产技能,培育同学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训练;劳动技术训练包括劳动训练和技术训练两个方面;( 2) 德 育 、 智 育 、 体 育 、 美 育 和 劳 动 技 术 教 育 的 相 互 关 系 :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训练都是全面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2)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3、的一个整体;3)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是灵魂和统领,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4)智育是其他各育的学问和智力基础;5)体育为各育的实施供应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6)美育和劳动技术训练是德、智、体的详细运用与实施,促进同学德、智、体的进展和提高;23.训练争论的基本方法及分类:( 1)观看法:1)描述观看法;2)取样观看法;3)等级评定法;4)间接观看法;( 2)调查法:按调查范畴分:全面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4按直接目的分:现状调查、前瞻调查、回忆性调查、追踪性调查;按调查方式分:书面调查、口头调查( 3)历史法:考察事物的历史,揭示其本质和进展规律

14、( 4)试验法:分为试验室试验和自然试验(在实际的训练情形中试验)( 5)行动争论法:老师进行的反思性探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补充:师生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公平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二)中学课程1.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按课程的组织方式可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对同学的学习要求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设计、开发和治理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课程出现方式分:显性课程(方案性)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任务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争论型课程按课程的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和体会课程2.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问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基本主见: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把握学科的基本学问、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从而使同学形成学问结构;弊端:该理论强调按学问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同学学习上的爱好,爱好和需要等关注较少;(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体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克伯屈;基本主见: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料同学的需要、爱好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体会,培育爱好,解决问题,培育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