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615666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株洲市龙溪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何以式微中国画最重要的民族审美品格是写意精神。中国画观照现实的方式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而是通过毛笔的书写性表达画家的思想意趣与精神品格。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的立命所在。写意又可分为小写意与大写意。小写意可谓兼工带写,写意之中尚不脱离对象的形神;而大写意则是去工主写,超脱对象形神之后的主观意写与个性表现。在当代中国画坛,相对于工笔画的复兴与繁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则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尤其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下众多的画展中愈

2、见衰微,凡获奖的中国画作品,工笔或小写意唱主角、占绝对优势,而大写意作品不仅获奖数量少,而且上乘之作几成绝响。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中国画发生巨大变革的百年。这种巨大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的必然结果。现代形态的中国画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写实性,二是构成性,三是入世性。20世纪以来,中国画面貌发生最大改观的是人物画,人物画的改观,主要由于借鉴西方写实的造型观念与语言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改良而形成。这种改良,无疑增强了人物画表现现实的能力。同时,超脱对象形神之后的大写意精神却因对象的实写而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写实性使中国画转向了现实,但也限制了中国画的精神独立与个性挥写。上世纪

3、80年代以来,中国画界开始对写实性进行纠偏,既借助于对传统笔墨的重新认知,也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得到启示。现代艺术对于形式的极端化追求,也成为中国画家摆脱实写局限性的思想源泉。客观上,中国画也改变了传统的观赏方式。巨大的展览空间,迫使中国画更加自觉地追求视觉形式的外在张力。当玻璃、钢材和水泥成为今天建筑空间的主体时,中国画发展也把视觉形式当作笔墨之外的另一种价值要素。但传统中国画的笔意墨蕴立足的是内含与质量,并非外化的视觉形式。因而,强调现代视觉构成性的中国画,尽管亦具有主观的创造性,但也远离了大写意饱含情感张力与精神意蕴的笔墨内质。中国画特别是写意文人画由原来的“水墨为上”的出世心态的表达,

4、转化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再现和对现实社会内涵的审美发掘,这就是入世性。 表现的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处事哲学与创作态度。而入世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所形成的艺术审美性,从精神层面上是缺乏批判意识、是反大写意精神的。因此,大写意在当下只具有传统笔墨的语言形式和符号。中国画造型的写实性,首先制约的是笔墨的写意性。写实与写意是一种度的把握,当偏向于现实形象的塑造时,在客观上必然以抑制笔墨的写意精神为代价。构成性,是当代中国画对于绘画性的一种自觉,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种形式规律的探求,而视觉形式的新颖性与个性化,也不关笔意墨蕴的本体。因而,对于视觉形式的追求也影响了笔墨写意性的创造与自由发挥。入世性,使

5、当代中国画家缺乏艺术创作最需要的超脱心态,沉浸于现代物质生活的享受,终究使当下中国画游离于人们澄清幽远的心灵世界,从而丧失了对于人文与人性更为真挚也更为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当然,造成当下中国画写意精神式微的还有诸多其他因素,譬如美术教育的痼疾和书法艺术水准的整体滑坡等等。(有删改)1第段“语言”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2对第段中国画的“构成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中国画的构成性是对写实性进行纠偏B.构成性的中国画努力追求作品的外在张力C.中国画的构成性不受中国传统笔墨的影响D.构成性的中国画虽有创意但缺乏精神内质3从段看,“大写意在当下只具有传统笔墨的语言形式和符号”的原因是 (3

6、分)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尤其是大写意的典范而中国画写意精神不论写实性还是构成性大都出现在具有放浪形骸、落拓不羁、孤傲嫉俗的艺术主体上所揭示的主体都具有探寻现实审美经验的入世人文情怀A. B.C. D.5.简析第段的作用。(2分)6.根据文意,对复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你有哪些合理建议?(4分)参考答案:1.(2分)用笔墨绘画的方式 (用笔墨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意趣与精神品格的方式)2.C3.真正的大写意要求艺术主体的超尘脱俗和艺术表现的愤世嫉俗(1分),而当下文人入世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1分),使得他们的写意画徒具写意的形式,而缺乏精神层面上批判

7、意识。(1分)4.B5. 总结现代形式的中国画三个特征(写实性、构成性、入世性),进一步强调它们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制约作用(1分); 与第3段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6.(1) 借鉴西方观念,不能失掉中国画的写意传统。(1分)(2) 追求视觉形式的外在创造,也要注重精神意蕴的笔墨内质。(1分)(3)改变沉浸于现代物质生活的享受,培养“水墨为上”的出世心态。(1分)(4)努力改变美术教育的痼疾和书法艺术水准的整体滑坡的现实。(1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

8、,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

9、,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何虚构

10、,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

11、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

12、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有删改)8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

13、表现历史。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的影响。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方向。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化共识的解构。1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3分) 参考答案:8. B。【规避“历史的文本性”,错误。应该是规避“文本的历史性”。

14、】9A。【三国志等史书(历史著作),与历史小说(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实质并非不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而不是“历史本体”或“原生态历史”,所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只不过,三国志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相比较,主观性淡薄一些。】10.文学“虚无”历史,本质是:怀疑和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否认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否定和解构以历史为载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或在历史中形成民族文化价值;或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答出一点得1分,要求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共计3分。)略3.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427题。巩乃斯的马周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愉,就有点替他们惋惜。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象征落后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那些人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