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239614003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上课之前当然需要准备好教案,这样可以更加明晰调理的给学生们讲课。下面是由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聚落的形成希望可以为您带来帮助。学习要求知识目的: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才能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的: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开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长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

2、和开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展消费的场所。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络城市是由乡村开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化、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响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消费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3、,也要有利于消费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消费力程度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开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一样。聚落的形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立并管理好聚居环境。二、聚落的形成一乡村的形成: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根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消费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

4、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开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3乡村的开展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其中,农业消费程度逐渐进步,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

5、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表达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好、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1城市形成的根本条件:a农业消费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农业消费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消费率的进步,使农业消费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消费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

6、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消费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消费率的进步,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别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消费,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消费和商品交换的开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读课本图64考虑: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

7、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开展非常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络?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3古代城市的开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开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开展程度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

8、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小结一、聚落1概念2分类:乡村与城市二、聚落的形成1.乡村形成的原因(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3)乡村的开展(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城市的起源(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消费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课后考虑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课堂稳固单项选择题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表达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

9、城市聚落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表达是a世界上开场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世界上开场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那么的多边形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消费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a河流中

10、上游山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c中低纬度和沿海d资源丰富的内陆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错误表达是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c城市道路纵横交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答案:dcaabd.cOm更多精选教案阅读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教案济源二中宋珍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使学生掌握大气的程度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理论的才能。培养

11、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才能。思想教育目的:进步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程度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程度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详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开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步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开展才能的目的。注重知识在理论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严密联络,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可以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理论,所以注重联络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

12、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进步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2.3大气运动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2.3?大气运动?。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老师提出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大气运动的分类老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消费生活的关系非常亲密,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

13、题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外表上下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上下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程度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程度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一、热力环流:如今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详细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比照的模子。显示假设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

14、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1显示示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观察考虑,师点拨得出结论: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2显示热力环流全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