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587795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市涧田中学高一化学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很多人喜欢逛超市,走进超市可以看到饮料区的货架上放有碳酸饮料,顾名思义,碳酸饮料就是饮料中溶解了碳酸;人身体有汗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把一个橘子,插入电极接入电路,也能导电。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酸是电解质,而碳酸饮料是电解质溶液B. 身体有汗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是因为人的汗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无机盐离子C.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D. 橘子能导电,是因为在橘子汁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参考答案:CA、碳酸能电

2、离出离子,是电解质,而碳酸饮料是电解质溶液,A正确;B、身体有汗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是因为人的汗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无机盐离子,例如钠离子等,B正确;C、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能导电,但二氧化碳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C错误;D、橘子能导电,是因为在橘子汁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D正确,答案选C。2. 某同学参阅了“84消毒液”说明中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mL含NaC1025%,密度为1.19g/cm3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配制过程只需要三种仪器即可配成B.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烘干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C.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造成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低D.

3、需用托盘天平称量的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8.8g参考答案:DA、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天平、钥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不止三种,A项错误;B、容量瓶是精密仪器不能烘干,容量瓶中有水对溶液的浓度无影响,B项错误;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使所加入水的体积偏小,浓度增大,C项错误;D、配制480 mL的溶液要选用500 mL容量瓶,需要NaClO的质量:500 mL1.19g/cm-325%=148.75148.8 g,D项正确;答案选D。3. 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ANaOH = Na+ + OH? BNH3?H2O = NH4+ + OH?CCH3COOHCH3COO? +

4、 H+ DNaCl = Na+ + Cl?参考答案:B4. 证明溶液中是否有Fe2,其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加少许酸化的KMnO4溶液 加少许氯水 滴加少许KSCN溶液AB C D参考答案:C5. 用一定方法可除去下列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其所用方法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A. Na2CO3(NaHCO3)加热 B. Cl2(HCl)用NaOH溶液中和C. NaCl溶液(Br2)用CCl4 萃取 D. FeCl3(FeCl2)通入适量Cl2参考答案:B6. 在足量的锌与3mol/L的硫酸反应中,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但又不改变产生H2的总量,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 加热 B. 加入

5、少量的CuSO4溶液C. 再加入一些2mol/L的硫酸 D. 把锌粒改成更大块的参考答案:AB略7. 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14%的氢氧化钾溶液,若将其蒸发掉50 g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恰好扩大一倍,体积变为62.5 mL,则浓缩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2.2 mol/L B4 mol/L C5 mol/L D6.25 mol/L参考答案:B略8. 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存在极性键B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C离子化合物一定不含共价键D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参考答案:C略9.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

6、、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 r为一元强酸,t通常是固态单质。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CX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弱酸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Z是氯元素; r是常见的强酸;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根据转化关系图可知m是水,r是氯化氢,q是次氯酸,p是甲烷,因此X是碳元素,Y是氧元素。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

7、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的大小WYX,故A错误;B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自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YZX,故B 错误;CY的氢化物是H2O或H2O2,水或双氧水在常温常压下都为液态,故C正确;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碳酸为弱酸,故D错误。10. 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会发生剧烈燃烧B. 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C.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2O3D. 铝制餐具不能用来盛装酸、碱、咸的食物参考答案:D【详解】A铝箔在空气中受热

8、可以熔化,由于极易被氧化为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所以不会发生剧烈燃烧,A错误;B.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黄色固体过氧化钠,B错误;C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黑色的Fe3O4,C错误;D铝制餐具表面的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易与强酸、强碱反应,表面腐蚀后金属铝会继续和酸、碱反应,在食盐电解质溶液中易发生吸氧腐蚀,所以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D正确;答案选D。11. 主族元素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两个电子层的离子化合物是( )A. MgCl2 B. NaBr C. HCl D. NaI参考答案:BA、镁离子比氯离

9、子1个电子层,A错误;B、钠离子和溴离子都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核外电子层数分别是10和36,因此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两个电子层,B正确;C、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C错误;D、钠离子比碘离子少3个电子层,D错误,答案选B。12.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是:A氯气与H2S能发生置换反应 BHClO4酸性比H2SO4强C盐酸是强酸,氢硫酸是弱酸 D受热时,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参考答案:C略13. 右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WXYZA.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ZYXWB. Z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气态氢化物

10、稳定C. X、Y、Z各元素最高价和最低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D. X、Y、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关系ZYX参考答案:A根据图示X位于第三周期;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X是P元素;则W是O元素、Y是S元素、Z是Cl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减小,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WZYPH3,故B正确; P、S、Cl元素最高价和最低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故C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酸性H3PO4 H2SO4 HClO4,故D正确。14. 放射性同位素铀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51 B92 C143 D235参考答案:A

11、略15. 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纤维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组成中都有C、H、O、N等元素B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发生水解反应C它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一种高热量营养素参考答案:D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实验表明: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_(填“吸热”或收热)反应。(2)实验中,该小组同学在烧杯中加入5mL1.0mol/L盐酸,再放入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观察产生H2的速率,如图A所示。图A中0-t1段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已知该反应是

12、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可用下图中的_(填“B”或“C”)表示。参考答案:(1)吸热 (2)反应放热,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分析:(1)根据温度的变化判断反应的热效应;(2)根据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结合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解答;根据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分析解答。详解:(1)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2)在烧杯中加入5mL 1.0mol/L盐酸,再放入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观察产生H2的速率,开始时盐酸的浓度减小,速率应减小,但实际上增大,是由于该反应

13、为放热反应,说明温度对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只有B图像符合,故答案为:反应放热,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放热;B。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3分)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1)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 (2)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中M与N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单位时间内每消耗a mol N,同时生成b mol

14、 M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F在混合气体中N的质量百分数保持不变参考答案:(3分)(1)21(1分) (2)CEF(2分)略18. (6分)在50 mL a molL1的硝酸溶液中,加入6.4 g Cu,全部溶解,假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2和NO,将反应后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时测得c(NO)3 molL1。(1)求稀释后的溶液c(H+)_mol/L(2)若a9,则生成的气体中NO2的物质的量为_mol。(3)治理氮氧化物污染的方法之一是用NaOH溶液进行吸收,反应原理如下:NO2NO2NaOH=2NaNO2H2O 2NO22NaOH=NaNO2NaNO3H2O若将上述的N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1 molL1的NaOH恰好被吸收,NaOH溶液的体积为_mL。参考答案:(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