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583683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

2、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

3、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4、。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

5、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

6、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

7、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参考答案:答案:1D2C3A试题解析:1D项,“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并未说明苏东坡是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错误,原文相关语句是“它们同样以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2C项首先是前后关系错位,非因果关系,而是现象与本质的表里关系,其次是扩大性解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3A项

8、,“中国画和诗一样,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没有依据。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野庙碑 陆龟蒙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氓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鴞室其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氓作之,氓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次者击豕,

9、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日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氓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清民之暍,未尝贮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天下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恛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尔,

10、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既而为诗,以纪其末: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土木其智,窃吾君之禄位,如何可仪!禄位颀颀,酒牲甚微,神之缃也,孰云其非!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 荐:呈献、 祭祀 B. 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过:过失 C. 攒植森拱 攒: 聚集D. 知斯文之孔悲 孔:巨大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百姓祭祀时候的“虔诚”和“无奈”的一组是A. 氓作之,氓怖之,走畏恐后 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B. 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 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C. 大者椎牛,

11、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一日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D. 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直接依据“碑”的谐音点出“悲”,接着表明自己为野庙写碑文并不是记述功德,而是“悲氓”“奉无名之土木”。B.瓯越间百姓塑造了许多神像,以猪牛鸡鸭供奉,不敢稍有懈怠,超过了对自己的生死病祸的关注程度,愚昧举动引发作者心中悲哀。C.虽然庙中偶像耗费物资精神,但百姓毕竟有选择的自由,而有些官员却强索供奉,奴役百姓,其罪过甚于庙中之像。D.文章将“无名土木”是否该受到指责作为中心议题,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窃取禄位者罪

12、过尤甚之结论,点出百姓悲哀所在,发人深思,余味无穷。1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用斜线(/)断句。(3分)今 之 雄 毅 而 硕 者 有 之 温 愿 而 少 者 有 之 升 阶 级 坐 堂 筵 耳 弦 匏口 粱 肉 载 车 马 拥 徒 隶 者 皆 是 也。(2) 翻译。(7分)1疾病死丧,氓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4分)译文: 2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3分)译文: 参考答案:8.B(过:责备)9.C10.B(供奉神灵正是关注自己的生死病祸)11. (1)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

13、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从第二处起,每两处1分)(2)1人们的生病死亡,农夫不说正巧遭遇这个时候,而是对自己的一生迷惑不解,把它统统归之于神的意志。2野庙中的土木偶像,窃取了百姓的祭品,本来是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医文化的海外交流与影响 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产生了古代的医学,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它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中朝两国医学的交往影响很深,公元541年中国曾派医师赴朝,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陆续输入朝鲜,其中有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等;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另一方面,朝

14、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还有治脚气病的药方也来自朝鲜。中朝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到宋代则达到了高峰,不仅有学术、书籍方面的交往,而且中国的医生甚至有入朝被挽留,以及因精于医术而在朝登第入仕者。 中越的医药交流更早,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了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曹州观察判官申光逊通医术,用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韟治病,被称为邹神医,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约自汉代起中国与印度就有医药之交往。唐僧义净,于公元671年去印度,居住20多年,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本草学、针灸学、脉学等知识;隋唐之时,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如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如千金要方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其中就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印度治疗眼科疾患的龙树论也在中国流传很广。 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脉学、本草也相继传入。被誉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中国汉代就有麻醉法,美国的拉瓦尔著药学四千年书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15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与欧洲医学交流很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帝国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