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239021445 上传时间:2022-01-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中的动静结合(2022年整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古诗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中的动静结合 湄江中学:甘员绳 教学目标:能了解和赏析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教学理念: 古诗中写景最常见也最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手法是动静结合,通过这一手法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找古诗中的意境并能够运用到自己以后作品中 教学内容: 1. 点提取:动静结合手法的讲解 2. 点含义: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 关键词:动态、静态、意境、和谐统一 教学材料: 1. 典型材料:王维山居秋暝 2. 延伸及检测材料:辛弃疾西江月 教学过程: 1. 点导入 同学们,相信通过我们上一节课的

2、讲解,大家对这首诗都已不再陌生,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写景名篇(老师与学生齐背山居秋暝 ) 我们知道这首诗历来以它所描之景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那么它究竟在写景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得以流传至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中写景的动静结 2 合手法 2. 点揭示: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3. 点强化: 小组作业: (1)诗中前三联均是写景,比较一下每一联写的景有什么区别?(首联均为静景,颔联动静结合,颈联均为动景) (2) 对比前三联, 小组讨论颔联中动静结合的具体体现及妙处。 这

3、篇作品中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于动景与静景交相出现, 使诗中之景于幽静之中带有了灵气,更加活泼生动了起来。首联之静,静得幽谧;颈联之动,动得灵丽。但真正将这动静串联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幅画,颔联则功不可没。仔细品味“照” 、 “流”二字。从上下文来看, “照”字承首联之静景,为静之描写收尾;而“流”字启颈联之动景,为动之出现开路。回到颔联本身, “照”字把月光之轻柔洒进了我们的眼睛, “流”字则让泉水之灵丽跳进了我们的耳朵,在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此时此景之“妙” 。这样一来,静景与动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层次而不显杂乱,使诗歌意境的营造层层深入,也为其尾联抒情奠定了基础。 4. 点延伸及能

4、力测试: (比较阅读)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3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其中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并讨论它的好处。 ) 5. 点回归: 通过这两首写景妙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学习, 不知同学们是否对于古诗中写景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其实动静结合是古诗写景中最常见的手法, 一动一静的写景妙用, 将几千年前我们无法见过的景写 “活”了, 让我们能够跟随诗人的脚步, 身临其境, 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也为我们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打下基础。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 6.作业要求: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查找其他写景诗篇,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深入体会。 7.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 首联: 静景 (承) (听觉) 静之幽谧 颔联: 静(照)动(流) 动静结合 (视觉) (启) 动之灵丽 颈联: 动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