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8805659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2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必修二全套重点知识复习笔记(精华版)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

2、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

3、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

4、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

5、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

6、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7、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

8、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

9、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

10、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

11、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12、、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

1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1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1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