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4850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含答案和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三诊考试文综历史考试1、选择题吕氏春秋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其中写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人主孝,则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这表明该书A. 融合了儒法的思想精神 B. 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 C. 开始提出礼法并施主张 D. 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纲领 【答案】 A 【解析】 引文之意是主张以忠孝维护君臣上下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忠孝思想,故选A项;该书主要体现了秦国的治国思想,没有强调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故排除B项;秦国主要奉行法家思想,不是礼法并施,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吕氏春秋的主张,并没有说明该书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的纲领,故排

2、除D项。2、选择题“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 门阀士族操纵政权 B. 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 C. 尚书职责得到规范 D. 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 【答案】 B 【解析】 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的执掌是受控于皇权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门阀士族操纵政权,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职责的规范,故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此时尚未形成,

3、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3、选择题图为甘肃瓜州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摹画),其中一人推拉当竖式风箱。鼓风冶铁,另两人合力锻打。宋代典籍只记载了单门风箱,直到元代,中原地区的著作中才有类似的木风箱。据此可知,当时A. 西夏冶铁制铁技术先进 B. 官营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 C. 政权并立局面阻碍了技术传播 D. 河西地区冶铸技术受到中原影响 【答案】 A 【解析】 从图示和文字材料看,西夏冶铁业使用双门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要早于中原地区,说明当时西夏的冶铁制铁技术先进,故选A项;由图示内容不能看出官营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和政权并立阻碍技术传播的信息,故排除B、C项;材料只反映了西夏的冶铁鼓风工具比中原地

4、区先进,不能说明河西地区冶铸技术受到中原影响,故排除D项。4、选择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在广东地区推行的赋役改革举措是将广东地区固定的丁银摊入土地税一并征收。因其缴纳标准不再依据实际人丁而是依据土地的多少,因此无地、少地的农户的丁银负担减轻,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广东地区的赋税制度改革,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状况得到缓解,故排除A项;赋税制度改革的内容是

5、要将丁税并入田亩征收,而不是扩大人丁税的征收范围,故排除B项;清朝厉行海禁政策,赋税制度的改革并不一定促进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故排除D项。5、选择题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革命者乃“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其意在A. 揭露预备立宪的骗局 B. 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 以传统论证民主革命 D. 肯定传统政治精神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的观点是以传统的推翻暴君统治的“汤武革命”来论证反淸革命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故选C项;孙中山旨在论证革命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并非是揭露预备立宪的骗局,更不是宣扬天赋人权思想,故排除A、B

6、项;孙中山的观点是带有“托古改制”的意味,是以以传统的推翻暴君统治的“汤武革命”来论证反淸革命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并非是为了肯定传统政治精神,故排除D项。6、选择题民国时期的研究表明,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这反映出近代上海A.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B. 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 C. 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D. 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近代上海话的语系结构表明上海人口来源的多元性,说明上海具有移民华社会特征的倾向,故选B项;从上海话的构成成分上无法推知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

7、济文化中心和社会习俗的内容,故排除A、C项;上海话的组成来源广泛并不能说明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色是中西交融,故排除D项。7、选择题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A. 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 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答案】 D 【解析】 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

8、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由选举产生,故排除A项;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故排除C项。8、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如图为中国1981-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 加工贸易开始于1981年 B. 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C. 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生产

9、D.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答案】 C 【解析】 加工贸易可以理解为经营企业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制成品出口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说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了国家化分工与生产,故选C项;图中反映的是我国19812008年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加工贸易是开始于1981年的,故拍粗A项;材料主要是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数额的统计,没有相关比较内容,无法得出“逐步实现平衡发展”的结论,故排除B项; 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故排除D项。9、选择题英国近代法学家梅因指出“在(希腊)早期共和政治中,所有公民都认为,凡是他们作为其成员之一的集团,都是建

10、筑于共同血统上的。”其意在强调,古希腊城邦共和具有A. 排他性 B. 自治性 C. 民主性 D. 开创性 【答案】 A 【解析】 每个城邦都是一个血缘共同体,公民权仅授予本邦血统的男性自由民。所以根据“建筑于共同血统上”可知体现了城邦的排他性,故选A项;城邦的独立自治是指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城邦的民主性和开创性同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项。10、选择题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掀起一场文学狂飙运动,恩格斯热情称赞他们的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场文学运动A. 反

11、对德意志帝国的专制统治 B. 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 C. 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 D. 凸显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 【答案】 C 【解析】 根据“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文学运动应该是受到当时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与鼓动,故选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才标志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所以这场文学运动与反抗德意志帝国的专制统治无关,故排除A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是在19世纪上半期,故排除B项;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与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事件不符,故排除D项。11、选择题在18世纪,伦敦

12、是全世界工资水平最高的城市。19世纪初期的美国,熟练的普通机器制造工人的工资,甚至相当于同期英国同行的114129。英美的上述情形A. 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 B. 刺激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运用 C. 提升了工业品的竞争力 D. 说明工人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美制造业的高工资现象。人力资源的高成本,促使英美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故选B项;人力资源成本高是生产效率低的结果,故排除A项;人力资源成本高会提高工业品成本,不利于提升工业品的竞争力,故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体现工人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故排除D项。

13、12、选择题苏俄(联)的欧洲部分在19171940年间,平均每年建成78座新城市,其建立大致都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A. 应对西部地区严重的战争威胁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改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需要 D. 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该时期苏联欧洲部分的新建城市增多,主要是由于工业企业加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苏俄(联)进入斯大林模式时期,所以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故选D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30年代中期,日益严重的战争威胁主要

14、是在30年代后期,故排除A、B项;苏俄(联)城市的增多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改变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故排除C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57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

15、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 (1)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等;传播面广,涉及欧洲诸大国。 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变化:传播者主要由传教士变为中国的医师和医学家西医逐渐走向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